正观新闻

居中 守正 观天下

[预览]-留住记忆,留住乡愁,重塑国棉三厂历史风华——走进郑州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一)

正观新闻记者 彭茜雅
2024-12-30 09:42

编者按:

11月25日,《郑州市国棉三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4—2035年)》正式出炉,《规划》以文化为引领,让历史建筑在有效利用中成为郑州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将街区打造为“中原文创大院,三棉幸福街区”。功能定位为郑州西城工业文化的综合展示街区、文化引领的深度体验消费街区及全龄友好的慢生活幸福街区。

未来这里将以纺织元素为特色、以文创博览为基础、以产业办公为补充、以体验旅游为支撑的都市旅游历史文化街区,即将呈现在1300万市民和来自全世界的游客面前,成为郑州打造“天地之中 黄帝故里 功夫郑州”城市文旅品牌的又一力作。

今日起,让我们走进郑州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铭记这个蕴含无数人青春记忆和浓浓乡愁的工业旧遗产,发现这个拥有特色工业历史文化街区的蝶变新精彩。今天刊发系列文稿第一篇。


回望是沧桑,蝶变是芳华。

70年的历史,对于一个凝聚了郑州市、河南省乃至全中国工业发展历史的厂区,正在发生怎么样的新传奇?

冬日午后,阳光温煦、空气清冽。走进郑州市中原区棉纺西路3号,静下心来,感受到不一样的声音和时光、过往和现在。

听,“唰唰唰、咔咔咔”,郑州纺织工业博物馆内,纺织机静默无声,但那声音仿佛穿越70多年时光之锥,回响在耳边;

看,红叶斑斓、灿烂挺立,国棉三厂家属院内,百余棵数十年树龄的水杉,和厚重古朴的苏式建筑群相伴而立,诉说着岁月;

在郑州这座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城市中,国棉三厂不仅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生动缩影,更是无数老郑州人心中的“记忆博物馆”。

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痕迹的苏式建筑、老车间、旧设备,宛如一部凝固的时光纪录片,静静诉说着郑州纺织工业的辉煌与沧桑。

“这里有文化,有建筑特色和历史情节,更有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乡愁,必须保护好它、发展好它。”现任郑州三棉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振中说。

70年过往的沧桑蝶变

郑州国棉三厂的历史,凝聚着郑州这座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奋斗、风采和荣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一切以工业为中心”“以纺织为主重点扩建城市”的发展方针。1953年,国家实施“一五”计划,其中一项就是在郑州投资1.76亿元建设5个大型纺织厂。

1954年4月,国棉三厂开工建设。来自白山黑水、东海之滨、长江岸边的全国各地的上千名技术能手、产业工人汇聚到郑州。

紧接着国棉四厂、五厂、六厂相继开工建设。从1953年到1958年,在郑州西区,以一年一个厂的速度,相继建起了5个国营大型棉纺织厂,郑州也成为全国闻名的纺织工业基地。

据了解,“一五”时,郑州和咸阳、石家庄、北京被国家确定为“四大新兴纺织基地”,三厂跟北京二棉、石家庄二棉和西北四棉用的是同一张设计图纸,三厂被称为当时中国纺织行业的“四朵花”之一。

棉纺厂的建设为郑州市的发展注入强大力量。三厂建厂50年大庆时,统计数据显示50年来该厂累计上缴利税16.6亿元。数据显示,5家国棉厂经济效益最好的年份是1981年,棉纺织行业实现利税3.3亿元,占同期郑州市全部地方财政收入的70%,创历史最高水平。

70年匆匆而过,它经历了辉煌、繁荣和衰落、搬迁,也在经历着蝶变和新生。

两代人的青春记忆

红砖青瓦、巨石型厂房,向南一字摆开,这些独特的建筑风格,不仅彰显了苏联援建项目的独特魅力,更成为了那个时代工业美学的典范。

国棉三厂家属区目前留存着20余栋苏式居民楼。这些居民楼采用苏式风格建成,楼体方正,斗篷式大屋顶,华美中又不失庄严肃穆。老居民王女士回忆在国棉三厂生活的房子,依旧很温馨,“房子冬暖夏凉,青砖砌的墙很厚,地板一打蜡又滑又亮,红漆水杉木窗几十年不变形。”

国棉三厂生活区之于郑州,就像老洋房之于上海、胡同之于北京、骑楼之于广州,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

对于老一辈的郑州人来说,国棉三厂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的地方,更是他们青春与梦想的见证者。

刘金艳是国棉厂的老职工,她的母亲也是国棉厂的一代职工。上世纪80年代,刘金艳进厂,一直工作了30多年,直到退休。从进厂时的挡车工,到后来的帮接工、测定员、教练员,再到工长,刘金艳见证了国棉三厂的变迁与发展。她深情地回忆道:“我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对这个厂是非常有感情的。这些房子虽然老旧,但住久了,感情也深了,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

现任郑州三棉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振中,是国棉三厂的老员工,在国棉三厂生活了几十年,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红砖青瓦,巨石型厂房,这些深藏在我们记忆中,可以说是代表着我们的青春岁月。”

刘振中介绍,国棉三厂建于20世纪50年代,采用了苏联的建筑图纸,与同期建设的西北四棉、北京国棉三厂等厂房一样,具有独特的红砖青瓦和巨石型厂房建筑风格。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是郑州纺织工业发展的见证。

患老年病的国棉三厂如何焕发新生

历史的发展到了新世纪,曾经辉煌的国棉三厂逐渐显露出“老年病”。

屋顶破损、管线杂乱、墙砖风化严重,加之内部“团结户”布局导致的居住条件拥挤,使得部分建筑成为了亟待改造的“危房”。大部分原有住户的单户居住面积都在50平方米以下,最小的一户面积仅有17平方米。

面对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郑州市政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城市更新,将国棉三厂旧址建设成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是为了改善老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更是为了留住这座城市的记忆与乡愁。

2011年,郑州市规划局编写的《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中,郑州国棉三厂大门和办公楼位列其中。之后,又被评为第二批河南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2023年9月,依托原国棉三厂办公楼、车间等文物建筑兴建的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老照片、旧物件纷纷展出,把上世纪的时光再次拉入人们的视野。

步入博物馆,纺车配件、梳棉机试验机、有梭织机(宽幅)等老物件逐渐映入眼帘,大厅西侧展出着彼时工作的黑白照片……

2024年11月25日,《郑州市国棉三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4—2035年)》正式出炉,根据《规划》国棉三厂将被打造成郑州西城工业文化的综合展示街区、文化引领的深度体验消费街区及全龄友好的慢生活幸福街区。

改造既要保留特色,又要增加新元素

对于国棉三厂的未来,现任郑州三棉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振中充满期待。他表示:“这个改造项目是为了保留我们的文化建筑特色和历史情节。我希望改造后能保留原来的建筑文化元素和特色,同时又能加入新的元素和内容。让大家再回来看一看的时候,能感受到历史和现代的结合。”

刘伟星也是国棉厂的老职工,他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工作,在这里退休,一住就是六十多年。对于此次改造项目,刘伟星充满期待:“这房子虽然旧,但住习惯了,也舍不得离开。我们很支持改造项目,就是希望改造进度能快点,让生活更便利些。”

谈到历史街区改造项目,刘振中表示,改造的出发点是基于国棉三厂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旨在保留这一文化建筑特色。

“要让大家铭记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由轻纺织而兴起的。”刘振中说,改造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保留青砖红瓦、小烟囱等苏联建筑特色元素,传承棉纺织工业的历史文化;二是回应老职工对棉纺织工业的历史情结。

据悉,自2022年项目开始实施后,通过货币化补偿、产权置换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1019户家庭的住房问题,妥善安置了3000余名居民的生活。选择产权调换的住户,新小区距离国棉三厂生活区仅1公里,既保留了原有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又让居民住上了新房。在征收过程中,政府坚持居民事、居民议、居民享的原则,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在这里记着郑州的乡愁

郑州国棉三厂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范围包括棉纺路、桐柏路、建设西路和工人路所围合的范围以及棉纺路北三厂大门、办公楼及车间区域,总面积36.5公顷,核心保护范围14.0公顷,建设控制地带范围22.5公顷。除了保留历史元素外,改造项目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刘振中透露,规划将以旧修旧,保留外壳,更新内核。改造后的街区将加入露台、咖啡馆等现代设施,“这里将成为郑州的不夜城”,刘振中说。

对于改造后的效果,刘振中充满期待。他希望改造后的街区能够保留原来的建筑文化元素和特色,同时又能融入新的元素和内容,让市民在感受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喧嚣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我们这些老职工很欢迎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的。我们这代还记得国棉厂,到我们儿子孙子一代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原来是干什么的,再往后,年轻一代更不知道郑州这座城市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了,需要有一个地方保留一座城市的记忆。”刘振中说。

棉纺西路3号,乡愁在这里,未来也在这里,不远的将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正观新闻记者 彭茜雅)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版权声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