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新闻

居中 守正 观天下

评论1+1:赋以正能量才是剧本杀正确打开方式

正观综合
2021-09-23 17:51
剧本杀并非只有走“重口味”一条路,不能玩的就是“心跳”。

作为新型社交游戏,剧本杀吸引不少年轻人参与其中。然而,行业野蛮生长,一些商家在游戏内容、场景设置等环节嵌入恐怖、暴力、灵异元素,并以此为噱头博取客流。看似新鲜的朝阳行业,正因监管缺位而潜藏风险。

记者近日陆续实地探访了中部地区一些城市的“沉浸式剧本杀体验馆”。在一家门店内,店主带记者来到几间实景房,里面分别装饰成农房、坟场等场景。“坟场”内开着血红的灯光,里面摆放着一些道具尸体。在一家门店内,店主重点向记者展示了“人魅”“夜店凶灵”“瞳灵人”等充满灵异内容的剧本。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线下剧本杀实体店数量有3万家左右。

​新华社:变味的剧本杀引担忧

“剧本杀”“密室逃脱”“沉浸式体验馆”……这些场所主要经营一种以案情推理为内容的游戏,是不少都市年轻人所喜爱的一种社交方式。但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少数一些商家开始在游戏内容、场景设置等环节宣扬暴力、灵异,以此为商业噱头吸引年轻人,引发公众担忧。心理专家表示,剧本杀的剧本及剧情的引领很重要,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来给参加者赋以正能量。心理学上的心理剧、角色扮演等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剧本杀”。正能量的剧本杀对参与者释放精神压力、丰富想像力、加强人际沟通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内容过于恐怖刺激,参与者又没有一定辨别能力,例如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反而会造成参与者现实和剧情的角色混淆,产生心理问题。

新京报:剧本杀不能玩得没底线

一味宣扬暴力、灵异、“伪科学”内容,为了剧情丰富无所不用其极,显然触碰了内容健康的底线。剧本杀场馆中的一些恐怖道具,连成年人看来都不寒而栗,何况分辨能力欠缺、心理承受力有限的未成年人。目前,市面上的剧本类型五花八门,带动了相关创意人士的就业。然而,剧本杀场馆不是普通的餐馆、饮品店,而是输出和传播内容创意的实体门店。就目前剧本杀庞大的产业规模来说,或许要求监管部门逐一审核剧本还有困难,对此,行业自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只有将剧本置于一个统一的篮子里,才能既保护创作者权益,又明确内容生产的制度边界,让行业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红星新闻:有必要纳入合理监管之内

过度的沉浸式体验,过强的精神、感官刺激,也就容易引发心理、生理的不适,给一些玩家带去精神心理疾病的困扰。目前开办“剧本杀”门店的准入门槛较低,既没有前置审批条件,也不需要经过文化、公安等部门的内容审核。目前尚未出台有效的管理办法或法律法规,在执法检查中存在模糊地带。基于此,有必要将“剧本杀”的相关内容纳入合理的监管视域之内,不能任由其无限制地朝恐怖、惊悚、暴力的方向去设计剧情、搭建场景。尤其是“剧本杀”的剧本,本质上作为一种内容输出,与小说出版需审批、恐怖惊悚电影要分级并无不同,理应经过相关审批,才可面向公众供玩家使用。

澎湃新闻:看重的该是剧本而不是“杀”

有无必要将游戏场所,布置得如此刺激,这是有待商榷的问题。就提升“沉浸感”而言,这么做的确能够帮助玩家更好地进入角色,但如果剧本杀的重点在于内容,那么即便在环境气氛营造方面低调一些,也不会影响到游戏体验。在剧本内容方面,最好行业内建立一个评定组织,不在剧本内容的刺激性方面进行恶性竞争,而是在剧本的逻辑性、故事性、智慧性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提升。剧本杀取代狼人杀等成为最流行的社交型游戏,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可以启发人的思考,对人际关系、情感属性、生活目标、社会运转规律等等,进行一些复盘,从而在放松与娱乐的同时,也得到一些启迪。所以,剧本杀不应放弃这一游戏最大的魅力属性,而将重点偏向“重口味”。

北京青年报:剧本杀不能玩的就是“心跳”

现实中,一些胆小者看了恐怖片后,常常会出现夜不敢寐的情况。作为沉浸式游戏的剧本杀,其所传递的恐怖、血腥气息,更是可想而知。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女生,就因为一度沉迷于带有恐怖元素的剧本杀游戏而严重失眠,开灯睡不着,关灯又害怕。还有一些年轻人因为痴迷剧本杀而走火入魔,被家人送去看心理医生。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剧本的情节并不适合青少年,那些本就胆小、心智没有完全成熟的孩子们,会混淆现实和剧情,因此受到惊吓,乃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剧本杀并非只有走“重口味”一条路,不能玩的就是“心跳”。秉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给参加者赋以正能量,帮助玩家释放精神压力、丰富想象力、加强人际沟通,这才是剧本杀的正确打开方式。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梁冰
统筹:王攀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