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1+1:追捧北大“韦神”是在追捧什么
这两天,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火了。
事情的起因是他在接受采访时,手提馒头、怀抱大容量矿泉水,配合迷离的眼神、蓬松的头发,像极了一个醉心数学、不修边幅的天才。他显得复古且另类,非常吸引眼球。
随后他的学术成绩被挖了出来,大家发现他就是数学王者。参加过在西班牙和德国举办的第49届和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分别获得满分,然后顺利被保送到北大。大学期间,华罗庚金奖、陈省身金奖、林家翘金奖等等奖项均被他收入囊中。
光明网:给数学研究者更大的发挥空间
对天才的围观,应该引发社会对数学议题的重视。从做题到研究再到产业进步,从个体天才到集群效应再到学科建设,这些问题是逐层递进的,也越来越仰仗机制的整体性支撑,越来越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而非仅仅是个人的超高天赋。韦东奕当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如何让韦东奕的天赋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投身数学领域,数学又如何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这些,还得落到我们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的话题范畴之内。比如提升基础研究的整体待遇,为他们的科研工作松绑等。这些艰深的话题,肯定不如围观天才有趣、有网感。但对于中国的数学研究来说,却是必须正视并下功夫啃下的硬骨头。
中国青年报:不修边幅只是科学家魅力的“边角料”
“貌不惊人”和“才华横溢”,是韦东奕给人带来的强烈反差。外表形象在寻常人眼中,或许是很显著的个人特征,但对科学家来说,这些东西无关科研宏旨,更不会影响他们专注纯粹地投入科研。“貌不惊人”的韦东奕能够走红,投射出人们对科学家人格魅力的崇奉。那些围绕科学家言谈举止、形象外表的趣闻轶事,往往成为他们“传奇人生”的独有注脚,但在科学家眼里,这只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边角料”而已。他们真正耀眼夺目的地方,是常人难以理解却意义重大的科研成就,以及实事求是、低调内敛的人格品质。
广州日报:“馒头矿泉水”里蕴藏质朴的力量
讨论韦东奕,是要让更多人成为“数学大神”吗?当然不是。他的天赋,他的成长环境,很难复制。真正应该“复制”的,是质朴。韦东奕为啥火?因为矿泉水、馒头,因为身着普通、不修边幅,因为一句“欢迎来到北京大学,我也不会说别的”……韦东奕就是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人。不在意穿着,不讲究吃喝,甚至不会说场面话,唯有对数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枕。真正专注的人,往往不追求生活上的奢华,不攀比物质上的享受,而是在生活中毫不起眼、低调简单、朴实无华的人。一大瓶矿泉水、一袋馒头,是一面镜子。它让人们看到,专注难得,质朴可贵。无论生活条件提高到什么程度,简单、质朴都不“过时”,都是应该尊崇的美德。
澎湃新闻:人可以这么专注地、纯粹地活
这短短十几秒的视频,像是夏日午后的一道闪电,击破闷热和烦躁,清爽了很多人的内心和灵魂。那么,人们在惊叹什么?想来,不只是韦东奕身份和形象的反差。人们其实也是在惊叹:原来,人还可以这么专注地、纯粹地活。当我们学习数学,是在享受数学本身,还是只看分数?当我们在踢球,是在享受足球本身,还是只看输赢?或许,一开始整个世界就颠倒了。这才是那么多烦恼和焦虑的本源。我等凡人当然不必像那些科学家一样,但是我们是否有自己的所爱,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想要的答案,并愿意为之孜孜不倦?热爱你所热爱的,并为之付出激情和专注。你如春风般走过,一步一个脚印,自有一路花开。或许,药方不在别处,就是我们自己。
北京日报:守护“韦神”们的那份纯粹
一些人常说,“颜值即正义”,而这种“颜值崇拜”的逻辑在网上尤为突出。看张图片、看段视频,不知有多少人对他人的外表身材穿着打扮说长道短、指指戳戳。颜值高低,各人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偏好,但只会拿“外貌党”那套审度他人,不能不说是一种浅薄,而为此还动辄褒贬聒噪,就更是一种冒犯。说到底,“路人”也好、“大神”也罢,光鲜靓丽也好、不修边幅也罢,都是他人的自由,看不见专心治学之才,就揪着颜值和馒头之类调侃,反倒露出自己心底那个“小”字来。忠于所爱、孜孜以求,“扫地僧”其实代代都有,但问题是,我们需要为“扫地僧”们的纯粹创造一个友好的空间,让这个热闹的社会放得下更多平静的书桌。
新京报:追捧“韦神”也是对纯学术精神的追求
网络还有很多关于他生活的日常,让他的形象不断地丰满起来。他觉得纯净水的制作过程污染环境,常步行10多分钟去教学楼接开水;他觉得空调浪费电,于是将遥控器束之高阁;他甚至觉得开灯浪费电,于是经常躺在宿舍的床上,在黑暗中思考数学……韦东奕之所以爆火,是因为很符合社会一种理想的学术期待,即保持一种纯粹的学术追求,对身外之物云淡风轻。韦东奕,才是鼓励大家不“躺平”最好的例子。
四川在线:“韦神”这样的偶像再来一打
像韦东奕这样的数学天才成为网红,概率何其低也。毕竟他的研究领域,是微分方程和微分几何,一般人敬而远之。而韦东奕的“爆红”,与“布衣院士”李小文的突然广为人知,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管怎么说,研究领域高深的科学家,引起公众关注和积极讨论,客观上也有科普、激发公众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作用。科学家未必都要保持神秘感,钱学森研究导弹,他的故事后来家喻户晓。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以他“网红院士”的身份,让科学走进了千家万户。“布衣院士”“韦神”这样的科学偶像,不妨多出圈,社会要好好地珍惜。当公众熟悉科学偶像,科学也就走进了广阔大地。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