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长明确提出的“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副城”在哪?咋打造?
1月28日,
河南省省长尹弘主持召开
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工作推进会议,
会上明确提到,
“要落实好实验区发展规划,
围绕构建郑州大都市圈,
加快打造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副城。”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副城这种提法,引发了广泛关注。
我省对航空港区有了新的定位和要求,
——“加快打造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副城”。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副城是啥概念?
如何打造?打造后,对航空港区乃至郑州、全省发展又有哪些助推作用?
记者了解到,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郑州市对航空港区的定位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副城,此次省长尹弘再次提出后,这种定位也进一步明确。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秘书长陈耀也注意到了这一提法。2月2日,他告诉记者,副城不同于副中心城市,“比如河南省要推进郑州大都市区、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副中心城市的空间尺度和能级往往更大。”
陈耀分析,副城更多是空间层面、侧重市域的概念,对应的是主城,同时副城在能级和功能上和主城有一定差别,更加突出某些特定功能。
陈耀还是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以及《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蓝皮书》的执行主编,他注意到,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除郑州外,副城这个提法还比较少,不过有类似一些功能区域,比如通州之于北京,突出行政职能。
陈耀分析,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根据发展需要,在主城区外一定空间区域集中承接或发展特定的城市功能,打造一个副城是自然而然的,“郑州GDP进入万亿俱乐部,人口破千万,城市规模扩大、能级提升,进一步发展时,航空港区是一个很重要的支撑点,也是一个引擎。”
“郑州航空港区是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给河南这一内陆省份创造了一种发展机会。”陈耀认为,郑州作为内陆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尤其是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背景下,通过将航空港区这个对外开放窗口打造为副城,能加快郑州市、河南省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从机场到临空经济区再到副城,
航空港区发展可以说是迎来了又一次飞跃!
省社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韩鹏有长期关注航空港区发展。韩鹏介绍,在最早的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中,确定的目标就是发展航空经济,建设航空城;到2018年,郑州市发布的《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提出,优化主城,加快建设航空城,形成“双城引领”的空间形态和格局,突出了航空城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的作用。
将带来哪些改变?
尹弘具体提到,(航空港区)要培育特色集群优势,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围绕智能终端、智能装备等领域强化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会展、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发展能级;要巩固提升现代国际化综合交通枢纽和开放平台优势 ,提升机场功能、加快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实验区开放引领作用。
另外来自郑州市人民政府官网的消息,2020年8月4日,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在郑州航空港区调研时也提到,要高标准建设国际化特征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副城。
徐立毅还具体提到,(航空港区)要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的对接,聚焦以速度经济为特征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对外开放为引领的服务型产业;要持 续扩大开放,进一步发挥综合交通枢纽等比较优势,完善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体系和国际国内联动的对外开放体系,打造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开放高地;要强化产城融合,着眼于未来百万级城市的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布局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各类城市功能,加快形 成“公共服务中心+机场枢纽+若干功能区”的组团式发展结构。
在观察人士看来,结合上述表述,对外开放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集聚高地,国际化,产城融合,组团式发展等都将是未来副城建设的关键词。

具体怎么做呢?
航空港区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1月28日,尹弘主持召开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尹弘就提到,要放大实验区的区位交通、资源禀赋等优势,积极应对主导产业支撑较弱、城市建设较慢、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等困难挑战。
2月3日,关注航空港区发展的多位观察人士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国家、省市对航空港区都十分重视,也给予其较多的资源和支持,但航空港区面积400多平方公里,如此大的区域上投入资源进行建设,很容易“撒胡椒面”,建议聚焦、集约式发展,建成一个区域,兴旺一个区域。
很多人都说,过去十年,郑州变化很大
相信未来几年,郑州的发展将有更多惊喜!
别老说郑州不好,
随着郑州的发展进程提速,
未来的郑州不知道会让多少人羡慕!
你是不是很期待?
(来源:综合河南日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