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提出加强“阳刚之气”引争议,到底该怎么看?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2021-01-30 09:38
做好舆论引导,完善对各级教育机构和部门的指导,防止不作为,小心“乱作为”。

针对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1月2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404号(教育类410号)提案答复的函》表示,将“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

教育部这一答复很快在微博等网络平台成为热议话题,引发网友激烈争议。

很多网友旗帜鲜明支持教育部此举。他们认为,一些中性或甚至偏于女性化外形气质的流量明星、“小鲜肉”艺人成为广大中小学男生的偶像,带偏了审美、带软了气质,让这一代青少年身上缺少了坚强果断,变得畏缩、怯懦,打击“娘炮”之风早已迫在眉睫,中华民族的下一代绝不能缺失阳刚之气。

而也有部分网友认为,人类的“气质”天然多元,并无高下、贵贱、好坏之分。从男生角度,一味强调性别指向的“阳刚”,意味着不够高大、不够强壮,性格文静、态度温和的男生可能受到批评、甚至被歧视,极端情况下甚至引发对这些文弱男生的校园霸凌。

东老师认为,绝大部分网友是理解和支持教育部初衷的。所谓“阳刚”,指的是一种阳光乐观的态度,一种勇敢坚毅的品格。此事引发争议,主要在于各方解读视角的不同,但其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教育主管机关关注和重视。

阳光乐观、勇敢坚毅的品格气质培养对于青少年而言,不分男女,都是当然之义。当前的青少年群体,深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都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既活泼积极、视野宽阔,但同时也多愁善感、容易冲动。因此,在校园里开展“阳刚之气”的培养和教育,需要科学规划,做法一定要周全、细致。

东老师建议,教育主管机关在这一问题上要加强政策解读,做好舆论引导,特别是要完善对各级教育机构和部门的指导,既要防止不作为,更要小心“乱作为”。否则,各种“奇葩”规定和现象可能会接踵而至。

(原题为《东评 | 教育部提出加强“阳刚之气”引争议,到底该怎么看?》  作者 顾佳贇)

编辑:梁冰
统筹:王攀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