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超:尊古重今,让阅读从文字走向全媒体化
9月15日~16日,202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在郑州召开,国内外图书馆界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郑州,共话未来。年会现场,正观新闻记者专访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他表示,深度信息化时代,阅读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知识的传播途径从文字走向全媒体化。图书馆人要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既要继承好优秀传统文化,也要重视记录当下,为后人保护传承新的数字文化。
阅读书籍与传承文化
记者:您认为阅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陈超: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知识,不断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方式。随着技术发展,阅读的载体、阅读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但阅读本身始终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一个城市、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成长也需要阅读的积淀。通过阅读,人类的知识得以不断地传承下去,而且在传承的过程中继续创造新的知识。
记者:您认为在当下,阅读有哪些现状?还存在哪些问题?
陈超:随着信息化的进程,特别是这几年,我称之为是“深度信息化时代”,传统的“阅读”已经从狭义变成广义,我称之为“大阅读”。
所谓的大阅读,首先是指随着全媒体的发展,阅读不仅仅局限于“纸质阅读”,也可以通过大大小小的屏幕进行“数字阅读”,甚至不仅仅是文字,声音也成为一种阅读方式——听书,还有看视频,长视频、短视频,这些都是阅读。这是全媒体发展带来的有关阅读的重大变化,让信息知识的传播途径从文字走向全媒体化。
第二个就是近几年的数字化发展已经到了数据化阶段,这让阅读的内容又无限放大。本质上是自然世界中的事实现象的内容,通过技术可以变成数据、变成信息、变成知识。通过人机结合或者完全的自动化,各种传感器采集、获得的数据可以实现可视化,可视化为文字、图表或者某种媒体等。这些在信息化、数字化之前,都是仅能通过人脑完成的转化。
这些智慧化发展,让人类的阅读从狭义变成广义,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大阅读时代,每一个阅读者怎么去适应这种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创造方式的变化?作为图书行业工作者如何提供这样的变化,让新的内容在技术影响下有新的表达方式?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可能有些人很快适应,有些人无法适应,这就导致“数字鸿沟”“知识鸿沟”的出现,所以包括图书馆在内的这些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应该意识到这样的挑战,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克服这些障碍,通过资源组织、阅读的服务、阅读推广等,去应对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挑战,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平等地、无障碍地阅读。
文化自信和城市发展
记者:您怎么看待文化自信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陈超: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基础。文化传承很重要的一个载体就是文献。从古籍、甲骨文、竹简,到今天各种各样的数字化读物,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在记录、在不断地传承。今天我们弘扬的价值观,其实早已在典籍里有所记录,我们今天的人,通过各种方式的阅读,去获取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培植民族文化自信。
河南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带,中国文字博物馆就在河南安阳。创造了文字,人类才能记录文化,有了这种记录,文明才能不断传承。可以说中原大地是中华文明的母体,甚至是源头。这片土地上诞生了许多文物文献,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记者:从图书行业的工作者角度,您认为应该如何更好地推广弘扬中原文化,提升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陈超:我认为首先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好,图书馆、博物馆要负起责任,把文物资料保存好、保护好,在这个基础上,传播好、发扬好。从短视频到微博、微信,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保护、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工具和阵地。
这两年,河南郑州已经做了很好的探索和创新,“破圈”的文化传播工作成绩历历在目,再往前走,我想图书馆、博物馆要把河南人民正在创造的这些新文化记录好、收藏好、保存好。既要尊古,也要重今。不要因为现在正在出版的书籍太多了而不重视保存,这同样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还有一个更大的挑战是数字状态、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这应该提到议程之上。
互联网上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新的文化,那么政府、文化企业、文化保存保护机构该如何合作,把这些新的文化保存下来。等五百年以后,一千年以后,今天我们所谓的新的文化、现代文化,又将成为历史文化。怎么为后人去保护传承这些内容,我觉得在今天同样重要。
作为图书馆人,要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条件、人才,发挥出我们应有的保存、收藏、保护文化的作用,鼓励更多的人用好图书馆,把文化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承担起尊古、重今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使命。
(正观新闻记者 彭茜雅)
本稿件为独家原创,版权为郑州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观新闻)所有,转载或者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违反,依法保留追究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