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观察|“配捐”骗局卷走千万善款,别把“锅”都甩给一个人
近日,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儿慈会”)陷入“配捐”诈骗风波。据央广网9月15日报道,儿慈会志愿者柯某孝被指涉嫌诈骗数十名大病患儿家长,卷走上千万元善款。涉事项目为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9958儿童大病紧急救助项目,服务于0至18岁的困境儿童群体。
所谓“配捐”是指一个捐赠者向某个非营利机构捐赠一笔钱之后,另一个捐赠者按照事先承诺和约定的比例向同一个非营利组织再捐赠一笔钱。初衷是用更多的资金吸引社会参与募捐,使更多的困难群体受益,这一行为并不违规。
然而遭遇卷款的受害人所遭遇的,实际上是打“配捐”旗号的“套捐”。两者的区别是,后者要求有慈善救助需求的人自捐自用,是一种变相强迫捐款的行为,而前者则多为第三方捐助人自愿捐助。
受害者称,自己投入12.6万元后,可以在拿回本金的基础上,另外收到4000元,被称为激励金;投入4.85万元,则可以拿到1500元。因此,柯某孝卷走的上千万元,实际上大多为这些患儿家庭自己的存款。再加上大病患儿医疗花费巨大,不少家庭投入的资金来自亲朋好友的借款,甚至融资机构的贷款。
参与该“配捐”项目,需要将几万到数十万的现金打入真假存疑的私人账户,受害者缘何对该项目深信不疑?
说到底,受害者相信的不是柯某孝这个人,而是为他背书的儿慈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是具有民间色彩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于2010年1月12日成立。根据儿慈会“9958”公众号,一篇发布于2023年2月24日的推文显示,柯某孝是儿慈会项目四部9958廊坊团队主任,并获得过儿慈会2022年度最佳领导力奖。“团队主任”“最佳领导力奖”都能证明,柯某孝不仅是儿慈会的一员,还是颇具权威的中高层成员。
再加上此前参加过该项目的患儿家属,成功拿回本金及激励金的经验分享,让“配捐”项目成为了患者群里的香饽饽,想要加入甚至还要拼手速抢名额。
然而这个看似正规且牢靠的项目,在柯某孝跑路后,则彻底崩塌。事发后,儿慈会的态度可以概括为“否认三连”:其一,柯某孝曾系志愿者,冒用主任名义参加相关活动;其二,柯某孝与天津市北辰区天眷公益服务中心关系匪浅,但儿慈会已与该机构解约;其三,儿慈会从未收到过家属的钱,儿慈会也是受害者。
在公众的质疑声中,儿慈会多次跟进回应。9月13日,9958项目的工作人员表示柯某孝已经向警方自首。 9月14日,儿慈会平台传播部主任孙丹丹承认,儿慈会管理确有不足,将对与地方合作机构成立、合作机构实际运营管理的地方救助站加强管理和约束。但是一句“确有不足”真的能概括儿慈会的全部过失吗?
首先,整个“配捐”项目的运行,真的能由柯某孝一人自导自演完成吗?根据患儿家属提供的收据,自己收到的回款大多来自儿慈会的对公账户。一个与儿慈会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人,如何能够精准计算出儿慈会拨救助款的金额与时间?某患儿家属表示,自己从2019年开始接触“配捐”,这期间,没有人跑路过。试想,倘若真如儿慈会所声称的那样,与柯某孝关系仅止步于曾经的“志愿者”,那么柯某孝为何能屡屡得逞,甚至在数年来从未失约?
其次,更深入的问题是,“配捐”疑云掩盖之下,千万级别的资金流向究竟是什么样的?“配捐”行为在患儿家属中,有很强的知名度,而且几年以来,一直能按照约定金额返还超额本金,其中究竟有什么猫腻?
其实,有患儿家属曾质疑,自己上交十万元的发票,但除了拿回自己的“本金”外,真正得到的“配捐”额只有几千块。如此“套路”是否有洗钱嫌疑?有公益人士表示,这种所谓的“配捐”明目张胆违反了《慈善法》,也违背了公序良俗,是把慈善变成为黑幕操作。《慈善法》明令禁止“自捐自用”,即自己捐款给自己,再去慈善机构转一圈,洗成捐款。
模糊的资金流向给家属心里留下了一丝疑虑,但是为了哪怕几千元的回报,在日复一日的陪床护理中,丧失收入来源的患儿家属也不得不搏一把。长时间的治疗与高额的医疗花费都在一步步击溃患儿家属的心理防线,究竟是谁盯上了患儿家属的困境心理,将“有钱”又“好骗”的他们拉入更深的泥潭?
眼下,当务之急是追查资金流向,尽快对这些本就因病陷入经济困境,又遭遇“配捐”骗局的家庭进行救助。毕竟真相如何,公众也许等得起,但是躺在病床上的危重症儿童真的等不起,及时追回“救命钱”迫在眉睫。
随着相关部门调查的深入,有必要对诸多疑点逐个击破,打破爱心慈善外壳下的灰色利益链条。也期待整个公益环境能更加透明,我们从不缺少危难时守望相助的善心善款,但公众的同情心和信任感却实在经不起如此消耗。
(资料|央广网 南方都市报 北京青年报 红星新闻)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