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1+1:大型演出新规发布,打到黄牛“七寸”了吗
10万张门票一秒售罄、内场加价5倍、看台连座要加上万元……线下演出以全面复苏之势席卷消费市场的同时,时有发生的票务乱象让一众歌迷直呼一票难求,也对正常的演出市场秩序造成破坏。
据《北京商报》报道,9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指出,加强观众人数在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以下简称“大型演出”)的规范管理,大型演出活动实行实名购票、入场制度,演出举办单位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提升比例,明确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85%。
九派新闻:治理乱象,新规落拳实落点准
梳理两部门《通知》,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一是实行实名购票和实名入场制度,每个身份证件只能购买一张门票,购票人与入场人身份信息必须一致,目的是要堵住一人购买多票的漏洞;二是要求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85%,防止演出公司找人合作自我扮演黄牛,人为制造票额紧张局面,助推票价上涨;三是演出公司预留的15%票额,同样必须在演出前24小时绑定个人信息,严禁假预留、真倒卖;四是活动举办方和场地方工作票证,由相关政府部门介入监管,严控发放范围,杜绝工作票证流入市场非法买卖。
为了治理演出市场炒票倒票乱象,两部门《通知》可谓全方位出击,落拳比较实,落点也很准。
《现代快报》:倾斜资源,把“门票蛋糕”分给公众
在强实名制已经渐次实施的情况下,把门票销售比例向公众倾斜到如此程度,堪称罕见。
2017 年 7 月,《文化部关于规范营业性演出票务市场经营秩序的通知》要求,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营业性演出门票数量,不得低于公安部门核准观众数量的 70%。2023 年 4 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演出市场管理规范演出市场秩序的通知》明确,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营业性演出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 70%。如今,面向公众销售门票的比例迅速增加 15%,体现了有关部门心系群众利益和感受的态度。
理论上,所有门票都应面向公众销售,但事实上,“内部票”或言“工作票”,是客观存在的。这类票的占比越高,公众所能分到的“门票蛋糕”自然也就越少。提高后者的比例,就能增加公众正常买到票的机会,而这意味着有关方面为此做出了极致的努力。
澎湃新闻:持续监督,治理不可能一劳永逸
两部门《通知》对大型演出活动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举措,保障了公共安全、演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观众与大型演出活动的双向奔赴,不仅能够满足老百姓个性化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有利于市场的繁荣、消费的增长。
当然,对大型演出活动的治理不可能一劳永逸。目前,黄牛在难以通过倒卖门票获利的情况下,又将目光对准了代抢业务。所谓代抢,是指黄牛获取个人的身份证件信息后为其进行抢票,并收取不菲的费用。由于使用的是真实证件,即使在强实名制下也很有隐蔽性。
因此,为了全面规范大型演出活动,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仍然需要持续、严格地监督和管理。
《扬子晚报》:保持警惕,“职业黄牛”可能弯道超车
两部门《通知》正命中线下演出市场问题的痛点,能否严格施行成为消费者们接下来关注的重点。
此外,正如部分消费者所指出的,强实名政策对于一般“路人黄牛”起到了有效阻挡作用,但还要警惕利用技术弯道超车的“职业黄牛”,防范职业黄牛利用技术代拍、代抢,加倍加价,扰乱市场秩序,把演出还给真正想要看演出的人。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本稿件为独家原创,版权为郑州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观新闻)所有,转载或者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违反,依法保留追究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