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新闻|郑州报业集团主办

居中 守正 观天下

正观快评:性骚扰是因女生风骚?真正该听讲座的是潜在加害者

正观评论员 杨晗
2023-08-10 15:45
期待越来越多学校可以建立男性心理健康讲座,讲授两性交往的边界

近日,广东肇庆怀集县第一中学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课件内容引起广泛热议。课件内容称,不少性骚扰受害者是因她们花枝招展、举止风骚而导致的。对此,怀集县教育局回应称,已对该校相关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责令其进行整改。(8月10日澎湃新闻)

中学提倡学生举止得体、穿着规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这可以理解,但如果这种倡议打着“免受性骚扰”的旗号,就要考虑考虑了。

如果学校举办的讲座真的如其所回应的一样,目的在于“保护女生”,降低女学生受到性骚扰的可能,那么最可行的办法,绝不是从受害者身上找原因。需要追问的是,学校有没有组织男性心理健康讲座,并告知男学生可能让女生感到冒犯的行为和言语?

学校如果只对潜在受害者进行所谓的“安全教育”,而不规范潜在加害者的行为,那这样的讲座可以说是毫无教育意义,甚至还可能给心智尚不成熟的中学生心中种下“受害者有罪”的种子。

实际上,从中学到大学,校方总是热衷于对各个年龄段的女学生进行“善意提醒”,似乎这是其应尽的义务。此前,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新生安全知识手册》中,列举性侵害产生的因素仅有“女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如注重打扮、长相漂亮、意志薄弱等;还频频有大学举办“女德”讲座,声称“女人衣着暴露易失身”,这些无不是对女性的规劝。

认真想想,这样的提醒真的出于善意吗?其背后隐藏的逻辑是,用“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为性骚扰中的加害者开脱,并将凝视的目光投向受害者。试想在性骚扰中,只有疏于打扮、未施粉黛的受害者才算得上“完美”,才值得被同情吗?

在加害者身上,体现出的往往是极端情绪和失控举动,学校用打着“女性自我保护”旗号的讲座,为这种非理性行为寻找合理性解释,既违和也无益。

类似的言论每被爆出,都会引起广泛讨论。因为言论的存在,意味着女性权益保障在理论共识和社会实操之间仍存在巨大缺口,更何况这些言论出现在了最应该对刻板印象有辨别能力的地方——学校。

被各级学校都忽视的,是对潜在加害者的教育。客观来说,在过往性骚扰案例中,加害者大部分为男性。如果男性在成长过程中,从未曾受到过两性交往礼仪的教育,而女性则受到从穿衣到举止的规劝,那么这样的教育氛围应该得到改善。期待越来越多学校可以建立男性心理健康讲座,讲授两性交往的边界。

此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两性都敢孤身走暗巷,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比如,深圳公安就曾向女性公开宣告:“世上好看的小裙子,你尽管去穿!地铁上的色狼,我们来抓!”,引来一片叫好。期待社会各界能对性骚扰者重拳出击,声援“不完美的受害者”,共同维护公序良俗。(正观评论员 杨晗)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统筹:陈若松
编辑:韩静
版权声明

本稿件为独家原创,版权为郑州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观新闻)所有,转载或者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违反,依法保留追究权。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