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观快评:阿斯巴甜非“妖魔”,健康需求要重视
以健康之名喝下的无糖饮料,终究是错付了?据央广网报道,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卫组织和粮农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7月14日正式宣布: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近年来,随着控糖、降糖的健康消费理念成为社会共识,无糖化、低糖化渐成健康饮食新标准。 阿斯巴甜作为世界上最常见的人造甜味剂之一,许多我们熟悉的无糖饮料,如“零度可乐”等,就使用了阿斯巴甜。对此,有网友就表示,“无糖饮料以后也不能喝了”。那么,我们究竟还能安心喝饮料吗?
需要注意的是,应警惕对阿斯巴甜“妖魔化”的现象。对每日少量饮用含阿斯巴甜饮料的普通消费者来说,不必因此方寸大乱。首先,从“毒性”上看,阿斯巴甜的致癌等级不算高。按照专家的说法,生活中许多我们经常接触到的食品都有致癌风险,但这并不代表其“毒性”较大。致癌风险分级表显示,吃红肉被认为是“致癌性较大”,比阿斯巴甜的分类还高一级。
其次,抛开剂量谈“毒性”,也是不科学的。根据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的说法,假设没有其他摄入来源,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9至14罐以上每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无糖饮料,才能超过可接受的每日摄入量,这显然超过了正常人饮用无糖饮料的水平。
诚然,只要采取合适的剂量和用法,阿斯巴甜不会产生问题,无需闻之色变,但消费者也应做到心里有数,从正规途径购买添加剂含量符合标准的商品。
对饮料企业来说,不妨用更高的标准约束自己。此前,阿斯巴甜健康风险一直备受争议,个别国际饮料巨头出于成本的考虑,对海内外产品实行“双重标准”:仅在海外市场宣布放弃使用阿斯巴甜,换成更健康、更先进的原料,在中国市场却装聋作哑。作为饮料巨头,不能仅在市场占有率、净利率上占领先机,在产品品质上,也应提出更高要求,而不是拿“符合标准”当挡箭牌。
毫无疑问,面对可能的健康风险,消费者会用脚投票,选择安全性更高的甜味剂。此前,某连锁便利店就曾宣布,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在全国670家门店下架含有阿斯巴甜的可乐。此外,不少未添加阿斯巴甜的饮料厂商也纷纷以此为卖点,吸引消费者。对企业而言,重视消费者追求健康的需要,也是重视自己未来发展之路。
同时,阿斯巴甜非“妖魔”,使用的前提是合法。对此,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确保企业严格依法依标准使用阿斯巴甜,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正观评论员 杨晗)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