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快评:杜绝大头娃娃,除了刑罚还可以有什么

正观特约评论员 与归
2021-01-18 16:47
我们应该做的,是让专业的职能部门,监督专业的行业人员,在高标准、严要求的前提下,为市场提供合格产品。

婴儿使用抑菌霜的前(左)后(右)对比

这两天,“婴儿用抑菌霜后成大头娃娃”一事,连续迎来新进展。1月17日凌晨,漳州市“欧艾抑菌霜”事件处置工作组通报,涉事产品含激素,涉事公司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线索移送警方;1月18日,当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对相关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当网友“老爸评测”刚开始曝光这一事件时,涉事商家还曾明确表态,脸不红心不跳地担保自己的产品没问题,并反过来指责家属及“老爸评测”炒作。但仅仅几天后,爆料中的内容基本被证实。这并不是一场反转剧,而是一次由民间到官方的监督传递。 

尤其令人揪心的是,受害者并不止一个。女婴“小柚子”的遭遇经过媒体报道后,江苏扬州、徐州等地都有家长反映,孩子使用同一个厂家的抑菌霜产品后,出现面部肿大、多毛等症状。显然,这又是一次公共卫生事件,对其查处,有着典型的社会意义。 

对于涉事的违法企业,该关停的坚决关停,该处罚的严格处罚;对于相关企业的责任人,该追责的追责,该判刑的判刑。这是当恶果已经造成后,除了医疗上的挽救,在司法方面最大的弥补了。也唯有此,才能形成深刻的教训,震慑住那些心怀不轨的潜在经营者。 

要知道,“大头娃娃”也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早在2003年,安徽阜阳就曾爆发过劣质奶粉事件,100多名婴儿陆续患上“脸大如盘,四肢短小”的怪病;2020年5月,湖南郴州市永兴县,再爆“母婴店以蛋白固体饮料冒充婴幼儿奶粉导致大头娃娃”的事件。 

为何明明有历史教训,类似的事件还一再上演?这说明,事后的倒查,哪怕是追究刑事责任,其威慑效果始终是有限的。只要市场监管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只要违法违规生产、销售还有一定的空间,侥幸心理就会大于敬畏心理,总有人铤而走险。 

所以,若想杜绝“大头娃娃”再次出现,就必须把关口尽量提前。这一次,涉事的面霜是属于消字号的产品。而消字号是由卫生部门来进行审核的,禁止添加任何激素。换句话说,添加了激素的面霜,就属于不合格产品,本就不该流入市场。在生产检验的源头,就已经出了问题。 

此次事件发酵后,有专家提醒消费者,要谨慎对待打着“纯植物”“纯天然”“0添加”“不含激素”等口号,且使用后效果特别好的产品。但一定要认识到,这只是一时之计。隔行如隔山的广大消费者,不可能对药品、食品、妆品等了解得那么巨细,我们不能指望所有消费者都有相关鉴别能力。 

相反,我们应该做的,是让专业的职能部门,监督专业的行业人员,在高标准、严要求的前提下,为市场提供合格产品。这个排险避雷的工作,应该由职能部门、监管部门、生产销售商等各个责任主体来共同来完成,而不是在出现“大头娃娃”后,再去普及令普通人头大的鉴别筛选方法。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梁冰
统筹:王攀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