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新闻

居中 守正 观天下

财经观察|新能源车企“大洗牌”:想进去的挤破头,想出去的撒腿撤

正观新闻记者 金鑫
2023-04-06 17:23

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退场”、特斯拉打响价格战第一枪、曾跻身“造车新势力F4”的威马汽车风波不断......2023年,可能会成为很多新能源车企的“渡劫之年”。

造车有如围城,想进去的挤破头,想出去的撒腿撤。

停工停产,天际汽车消失于“天际”?

近日,天际汽车发布停工停产通知称,鉴于公司目前的资金情况及生产与销售计划,自2023年4月1日开始,公司部分岗位实行停工停产政策。

(图源网络,下同)

停工停产期间,员工社保仍按照原基数申报,但在第一个支付周期后,相关员工将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生活费,直至公司恢复生产。在此期间,员工可自行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并主动离职。

据了解,天际汽车创立于2015年,前身是乐视汽车旗下电动车品牌电咖汽车。2018年,电咖汽车发布高端品牌天际汽车,随后于2019年3月将公司名称由“浙江电咖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变更为“天际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款车型定位于中大型豪华智能电动SUV天际ME7,于2018年11月亮相,至2020年才正式上市。

目前天际品牌共有两款车型,分别是天际ME7以及定位紧凑型SUV的天际ME5,前者售价区间为23.88-26.98万元;后者售价区间为13.88-16.99万元。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和2022年天际汽车实现销量1778辆、5321辆,2023年前2个月仅销售186辆,均为ME5车型。

除了销量乏力,在品牌定位上,天际也很模糊,存在感太低。中国新能源车品牌最多达到100多家,如此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中,天际这种缺少存在感的不知名品牌,被市场遗忘或许也很正常。

停工停产之后,天际汽车还能迎来复工吗?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重申“不造车”华为解绑问界

3月31日,华为内部发布任正非签发的《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强调不准使用华为/HUAWEI等字样物料进行销售宣传,华为“造车”风波再次引发关注。

此外,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也针对此事表示:有些个人、部门或者合作伙伴在滥用华为的品牌,华为不造车,也没有任何品牌的车。

这已经是华为第三次明确“不造车”的态度。此前,华为于2020年11月份在“心声社区”发布《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明确“不造整车”。2018年华为《关于应对宏观风险的相关策略的决议》亦曾明确“不造车”。

2021年12月,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推出AITO品牌问界系列汽车。赛力斯也成为华为智选车模式的首个合作伙伴。近段时间以来,问界系列汽车的品牌在多个官方社交平台发文宣传时,多次用到带有HUAWEI的标语,引发了外界对于华为造车的猜测。

华为此时重申“不造车”,不仅是为智选车合作模式造势,更多的在于表明态度,给合作伙伴吃一颗定心丸。

目前为止,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有三种模式。一是零部件供应商模式,二是Huawei Inside模式,三是华为智选车模式。三种模式中,华为智选车模式由于是华为参与设计、主导营销而备受市场关注。

从现在来看,华为确实秉承了不造车的初衷,毕竟造车需要具备造车资质,而汽车资金投入巨大,回本期漫长。对于正处在寒冬的华为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宣布造车,货拉拉筹划于香港上市

相较于华为明确“不造车”,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再添一员新将。

近日,货拉拉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包括高盛、美银证券和摩根大通在内的券商为该公司此次IPO的联席保荐人。值得关注的是,货拉拉招股书提及了造车项目:公司正利用从现有车辆租售服务经营经验开拓新商机,如电动商用车研发。

天眼查显示,4月4日,深圳货拉拉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经营范围新增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车载设备销售、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8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由深圳市乔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此前在2021年5月,就有消息称货拉拉将启动造车项目,但未获得货拉拉官方的证实。当时货拉拉在招聘平台上线了新能源货车整车产品专家等职位,招募新能源货车制造方面的人才。对于外界的猜测,货拉拉彼时回应称:“公司会持续招揽和储备人才,但对于造车一事,暂无可对外披露的信息。”

去年7月,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宣布货拉拉以总投资105亿元拟在重庆高新区直管园范围内设立汽车中国总部,布局建设包括整车研究院、智能网联中心、供应链及大制造协同中心等。这一举动则进一步证实了货拉拉的造车计划。

投资31亿,小米造车能否后来居上?

3月24日,小米发布成绩单,2022年成了上市以来首个营收、利润双双下跌的财年。

其中最引发争议的是小米造车,“2022年小米对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所投入的费用为31亿元。全年研发支出达160亿元,5年研发复合增长率达到38.4%。研发人员占比进一步扩大至占员工总数的近50%。”

去年3月,雷军的豪言壮语言犹在耳,“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我们有钱,有研发团队,有全球智能生态,我们亏得起。”

小米是有钱,但是真亏得起吗?总收入同比下滑14.7%、净利润骤降61%的财报数据,都给“亏得起”投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当然,小米在造车方面也确实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此前,小米汽车也公开了一项名为“车辆自动驾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的专利。据悉,本专利能够自动为驾驶员匹配符合驾驶员当前安全驾驶等级的自动驾驶模式,保障驾驶员的驾驶安全。

而去年7月份,小米自动驾驶的测试车辆已被网友频繁拍到,可以看出,小米一直在为实现其自动驾驶的目标而前进。

除此之外,年初的时候网上还流传出了几张号称是小米首款车型MS11的设计效果图,整体观感和此前曝光的工程图造型非常相似,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小米官方也只是表示,希望公众给予小米汽车宽松的环境,让其“低调务实,把车做好”。

很显然,新能源汽车行业,早已告别野蛮生长的阶段,到今天,一众参与造车的企业都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上。目前新能源车阵营中,只有比亚迪、特斯拉实现大规模盈利,“蔚小理”等一众新势力仍在巨亏。

我们钦佩小米造车的勇气,也尊重华为不造车的选择,他们在以不同的策略,迎接和应对一个全新汽车时代的到来。风浪越来越大,新势力的不确定性激增。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群星璀璨的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最终只会留下少数几家巨头。

统筹:赵柳影
编辑:王艳明
版权声明

本稿件为独家原创,版权为郑州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观新闻)所有,转载或者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违反,依法保留追究权。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