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新闻

居中 守正 观天下

正观漫读|三厂的味道

张新彬
2022-09-14 18:02 2352
人间天堂仿佛就是这个样子

▲点击收听音频


国棉三厂,在郑州那可是神一般的存在。

对我来说,人间天堂仿佛就是这个样子。

从桐柏路的侧门进去,你看到的第一个长队就是太康焦炸丸子。

炸丸子的好多啊,人家门口就是天天排队,有什么办法,香!

萝卜丝丸子,酥焦软糯,拎一袋边逛边吃,快活似神仙。

睡前闲饥难忍,用紫菜虾皮儿葱花儿冲一碗丸子汤,心满意足啊。

▲巴尔蒂斯:《街道》,1933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他家紧挨着的是扬州盐水鹅,虽然鹅肉并非中原饮食主角儿,但我郑重建议您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有多好吃?谁吃谁知道啊。回去放冰箱里,馋了拿两块出来,冷香。

往前走,左手又是排长队!大名鼎鼎的马留包子(现已搬迁至锦艺城)。

这羊肉大葱包子怎么说呢,最矜持的小妮儿也把持不住,原形毕露,大干快上。

▲卡尔·拉森:《银桦树下的早餐》,1899年,瑞典

小妮儿变虎妞,管他羞不羞。

这包子必须趁热吃,刚出锅的,白胖胖的,热气腾腾的,咬一口满嘴流油,烧得舌头疯掉,只好不要停,一口气吃嗨了事儿!

不过奉劝各位,不要一次买太多。我见过买70个包子的大哥,大清早从龙子湖跑过来!

一来凉了味道就大打折扣,二来那么多人排队,后面的朋友就买不到啦。

有次在北京,去吃西四包子。打了一个半小时车,又排了一个小时的队,然后被告知今日售罄!

那种懊恼,更与谁人说?

▲阿德里亚努斯·埃沃森:《阳光明媚的市集》,十九世纪中期

包子店对面是个菜市场,这里有家朱屯米粉不得不推荐一下,鲜、弹、滑。

把野生的鮥䄰鱼煎了,煮一锅黄澄澄的汤。用这汤下米粉,加一撮炒干的雪菜——所谓“鲜”,就是这个味道吧。

下午五点一过,烙油饼的阿姨推着车过来了。车上有两只铁鏊子,一只烙油饼,一只烙菜饼。

▲波提切利:《老实人纳斯塔基奥的故事》,1483年,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葱花油饼是父亲生前的最爱。

对他来说,一张油饼,一碗稀饭,一碟咸菜,就是一个嘴上“这样就不错了”其实内心极为满意的日子。

可惜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谁会在唾手可得时珍惜一张油饼呢?

旁边是卖杞县酱菜的大叔,他一定最清楚油饼的重要性,他腌的黄辣椒和油饼简直是绝配呀。

路口的炸菜角一口一口的爆香,一人多高的馒头蒸笼冒着热气,一条金黄的大鲤鱼从盆中一跃而起……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巴黎的街道·雨天》,1877年,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再往前,简直是人山人海了。高大的白杨树下沿路坐满了人,走到头拐过去坐满了人,再拐过去路上还是坐满了人,饭店一楼坐满了人,二楼也坐满了人——名震江湖的四厂烩面(醉仙)到了。

天天如此啊,看人家这生意!

四厂烩面因为加了咖喱,也叫黄面。棉纺厂兴盛时期,工人间有一句豪壮的顺口溜:织最好的布,吃最黄的面。

有个家住四厂的老郑州,说每天晚上一到点儿,肚里就跟吹号一样,比表都准,该吃黄面了,必须吃,不吃不行。

这四厂烩面呢,有两家,挨着,一家就叫四厂烩面,另外一家叫醉仙烩面。

江湖传说很多,哪一家更正宗也各有各的说法,口味其实差不了太多。

▲维米尔:《小街》,1658年,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

吃完面天也黑了,国棉厂里灯火通明,男女老少各得其乐,这不就是老百姓的天堂吗?

只是路两边的苏式小洋楼都黑着,原住户已经搬走了,这一片区域要作为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改造了。

未来的三厂该多么漂亮时尚呢?如果能保留现在这份烟火气,就更值得期待啦。

(主播 连晓东 制作 王宜谦)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梁冰
统筹:王攀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