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怎样融入时代?

经济融媒

2022-08-02 09:43

7月27日早8:20分,忽培元在个人微信朋友圈上发表感言:“在营口,同热情的读者交流。向抗日和抗美援朝英雄致敬并交上50后的答卷。”

这番话,指他于26日来营后,在市图书大厦举办《乡村第一书记》《家风》签名赠书活动,并赴市光荣院看望多位老兵的难忘经历。

记者:“感觉您所说的‘50后的答卷’含义很深刻,指的是什么?”

忽培元:“我是指众多50后这一代人,继承并发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用自己的青春和激情,为共和国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自己应尽的努力。”

忽培元,1955年生于陕西延安,当代著名作家、书画家、文化学者,中国作协、书协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先后出版文学、书画作品30余部。其中长篇传记《群山》《耕耘者——修军评传》获第一、第三届全国优秀长篇传记奖,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获第三届中华铁人文学奖。2021年,他创作的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花开山乡》,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

50后的答卷

“我出生在延安,在农村长大。我的父亲是一名基层水利干部,常年带着村民修渠建坝,工地在哪里,我们就把家搬到哪里。”在土窑洞中,忽培元接受了朴素的人生启蒙;在农民身上,他学会了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

忽培元告诉记者,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延安上小学时,学校非常注重革命传统教育,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和少先队活动中,常常请来老革命、老红军讲述当年“闹红”的故事。由此,他知道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马文瑞及其他许多西北革命中杰出人物的事迹,他们成了忽培元心目中的英雄。“19岁那年,我到延安川口公社插队,和乡亲们一起劳作、生活。这段经历进一步加强了我和农村、农民的紧密联系,铺就了我一生熟悉农村、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的情感底色。”

1977年,忽培元考入延安大学中文系,是全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工作中,他把“勤劳质朴、诚实坚定,随遇而安、积极进取”作为人生信条,用不断学习、不断感悟、不断创新、不断付出将一个个日子连缀起来,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对黄土地的热爱倾注在创作的字里行间:在延安,他写了《难忘的历程——习仲勋延安岁月回访》《刘志丹将军》《谢子长评传》《阎红彦将军传》及《延安记忆》散文集等;在潼关,他写了反映农村社会问题的长篇小说《雪祭》,记叙了包括种棉能手山秀珍等13个优秀共产党员事迹的散文《山秀珍》;在大庆,他创作了6000多行的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他自我总结说:“无论担任县市公务员还是在省级和中央党政机关工作,感情上都没有须臾断开同乡村的生命脐带。”

村里来了年轻人

去年8月,根据忽培元创作的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花开山乡》在央视一套开播,收视率一路上扬。据“中国视听大数据”统计,到国庆节前的收官一集达到1.778%,位列当周黄金时段电视剧单频道收视率第一名,获赞“乡村版《人民的名义》”,让首次“触电”的忽培元很是欣慰。小说塑造了一群有活力、与人民群众共甘苦的青年党员干部形象,主人公白朗是驻村干部,他在芈月山村任职期间,面对重重阻力,以一名党员干部的智慧和担当,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使芈月山村民的思想面貌发生改变,山村经济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忽培元坦言,“白朗”这个人物,既脱胎于近些年他在陕西、安徽、海南、贵州、甘肃、新疆等全国各地农村调研中接触到的朴实能干的驻村第一书记们,也有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他说,这本书就是想表达乡村振兴主要力量是当代青年这一主题。“青年时期,是最能干事的时候,最有创造活力的时候。农村有没有希望,就看青年愿不愿意回去,愿不愿坚守。所以,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注意提倡引导青年回乡下乡,树立了不少回乡青年典型。我希望这本书能引导有知识的青年坚守、奋斗,更多人愿意回到家乡,回到农村,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他在《乡村第一书记》后记里写道:“乡村第一书记,他们不仅成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一支强大劲旅,更是新时代培养造就千百万优秀党政人才的重要有效途径。他们在农民群众的眼里,已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事迹与业绩,如同天幕上繁星闪烁,耀眼夺目,充满诗情画意。”

心中有个太阳

27日上午,忽培元来到市第三高级中学,为高一学子带来一场“青春怎样融入时代”主题报告会。

忽培元说,“一进学校,就看见师生自己设计创作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校徽。校徽上有一轮红日,这轮红日,正是每天早上我们看到的从东方升起的太阳,正是坐在我对面的你们。”“人类的智慧文明是阶梯性产生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在先辈们流血牺牲与艰苦奋斗中得来的。青年人应当继承先辈精神,再加以不断努力,社会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忽培元认为,现在的学生拥有良好的教育条件,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学固然重要,育人更加关键。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每个人的欲望也在逐渐增多,“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被多数人理解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导致了个人梦想逐渐放大,在不断放大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读书是为了改变社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的初衷与青年人的使命。

他引用作家冰心的一句话“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建议开展以“爱国、爱校、爱家、爱自己”为主题的“四爱”教育。他说:“人类之所以能繁衍至今,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在党的带领下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就是爱的华章。这里有全体中国人对党、国家和民族的爱,有党员干部对群众的爱,有不同战线上的每一个劳动者对工作的爱。爱就像太阳,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百年港城正青春

27日下午,忽培元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说,通过参观营口市政协文史馆、营口市雷锋文化博物馆、市光荣院、营口新闻传媒中心、老边区柳树镇东岗子村以及辽河老街、市博物馆,举办签名赠书活动等,感受到营口市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蓄势待发的气势。他说:“与多个部门、单位主要领导交流,我感觉他们的改革思路正确、发展方向明确、充满激情活力,全市上下都有一种‘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跃跃欲试的闯劲儿。营口就像一艘即将出海远航的巨轮,一定会乘风破浪,奋勇前行!”

隋春波 孙文茹 宋佳宁(实习)来源 营口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