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撇,濮阳人高兴疯了!

豫记

2022-06-21 10:04

对于河南人来说,昨天有一件大事,濮阳通高铁了。

这座位于河南东北角的城市,高铁之路是十分曲折的,好在400万濮阳人终于等来了高铁。

濮阳高铁的开通,不仅结束了濮阳老乡的出行之难,也为河南画上了“米”字型高铁最后一撇。

夏夏、西瓜| © 撰文

西瓜| © 版式

01

濮阳通了高铁

老乡返乡跨入新纪元

 ▼

2017年,濮阳老乡岳云鹏发了条微博,上面写着“我相信高铁终会修到我的家乡”。

考古到这条微博的网友们,在濮阳高铁话题下纷纷喊话岳云鹏,“坐高铁回家看看吧”。

这几天,濮阳人的朋友圈都在奔走相告一件喜事,濮阳正式通高铁了。

对这件事情最开心的,莫过于家在濮阳的朋友。

想当初我们都在外上学,每到假期一个个的都坐着火车高铁回家了。

只有他开始发愁,仔细琢磨着哪种回家方式更经济便捷。

他要想坐高铁回去,那只能坐一半坐到鹤壁,再从鹤壁回家。

濮阳高铁站内

多少濮阳人的高铁初体验是在鹤壁完成的。

他也会在网上找顺风车,但又怕遇上拉人又多又临时加价的黑车司机。

纠结了一圈后,实在不行就忍忍大巴车的晕劲和气味,坐上四个多小时的大巴直接到村口。

总之同样是回老家,濮阳人要比我们艰难得多。

如今濮阳终于通了高铁,这位濮阳老乡返乡从此跨入了新纪元。

要不是今天是工作日,他说他好歹得郑州——濮阳的来回坐上两圈。

来自濮阳的网友们,也表达着同样喜悦的心情。

郑州到濮阳的高铁票,最便宜的二等座只要59元。

他们晒出了自己和濮阳高铁站的合照,也算见证了濮阳高铁的“有生之年”。

去高铁站打卡的濮阳人,把东站堵个水泄不通。

有网友的父母一辈子没坐过火车高铁,现在修到了家门口,说啥也得让老人家坐坐。

对此高兴的还有濮阳女婿,这下更是没事就想往濮阳多跑跑了。

有位网友写下“也许对于那些从小就坐火车高铁的人来说没什么,但对濮阳来说意义重大”。

02

濮阳,苦“铁路”久矣

 ▼

这么多年以来,铁路交通,一直都是濮阳的短板。

一说到铁路,濮阳给大多人的印象是“没有火车”或“没有铁路”。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60年代,濮阳就拥有了发展工业的小铁路。

但在此后的二十年时间里,都一直未能开通客运铁路。

直到1987年,一条大铁路从汤阴修至濮阳再到台前,这便是此后的汤台铁路,这也是濮阳真正意义上的铁路。

两年后,1989年5月1日,在濮阳人一再的期盼中,改建后的汤台铁路的汤濮段开办了临时客运。

但开通客运的汤台铁路仍以货运为主,每天仅开行101、102次一对客车。

且好景不长,受铁路改建工程和“非典”等多种因素影响,2003年5月起,汤台铁路管内客运停运。

在汤台铁路停止客运的十几年里,濮阳人民外出时再也没能从本市坐上火车。

何时能不必再辗转他市,拥有属于濮阳人自己的客运铁路,成了濮阳人外出时最大的心愿。

2014年,自山西中南部开通的瓦日铁路贯通运营,结果这辆火车开通后仍以煤炭运输为主,在濮阳段并未开通客运。

这让原本寄托了重大期望的濮阳客运梦再次破灭。

2016年3月18日上午,濮阳发往郑州的首列火车缓缓驶出濮阳火车站,濮阳终于实现了属于自己的铁路梦。

但很快濮阳人就发现从濮阳到郑州,这段客运的存在是聊胜于无。

一天只有K7975、K7967一个对开不说,车慢还绕行,濮郑5个小时的火车远不如大巴快。

直到2016年济郑高铁项目正式敲定,从那天起,濮阳人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高铁时代的到来。

03

从今天起,

濮阳不再神秘

 ▼

随着济郑高铁濮郑段的正式开通运营,400万濮阳人终于等来了高铁。

历时5年的建设,濮阳结束了不通高铁的历史。

要知道在以前,从省会郑州到濮阳只能选择火车或者客车,最短的时长也得三四个小时,而现在只需要一小时。

郑州到濮阳段的完成,也为河南画上了“米”字型高铁最后一撇。

作为河南省内高铁网的东北门户,濮阳东到山东的省会济南也差不多一个小时,还对接环渤海经济区前沿。

放眼整个河南,濮阳东站算得上高大宏伟,整个建筑犹如大鹏展翅。

它的站房楼总建筑面积为2.6万平方米,最高可以同时容纳六千五百人左右。

规模仅次于郑州南站、郑州东站和南阳站,是河南第四大站。

这样的濮阳东站,不仅会是一个地标建筑,也是对外的窗口。

很多人对于濮阳的印象,大多数都是美食给的,主要是濮阳走出的裹凉皮和壮馍实在太好吃。

不过也总听濮阳的同事和同学说,当地的要比外面卖的好吃得多,奈何路程太远从来没有去濮阳打卡过。

从今天开始,咱这些吃货们也能结束“馋的不能行”的状态,可以直接去濮阳吃正宗的裹凉皮和壮馍。

说起来,濮阳也是一座非常有魅力又神秘的城市,尽管建市的时间不过40年,但华夏大地五千年历史上最早的龙在这里出土。

头戴“中华帝都”光环的濮阳,等待着河南人亲自坐着高铁去探索。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