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帮助穷人的,不是慈善,而是商业么?| 观益江湖
最近看到两个报道,感触颇深。
一个是发生在国内的。
某地区搞扶贫,方法是,给一个贫困村免费送去120头羊,并且还提供饲养管理、母羊配种等技术服务。母羊可是宝啊,养殖好了,不说致富,但脱贫还真是不成问题。
结局令人哭笑不得。
美国《世界博览》杂志披露一个慈善现象,非洲穷,举世皆知,因此,多国援助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的种子。目的是指望当地好好发展农业。
他们不是拿去种,而是拿来吃。
有什么吃什么,你援助多少就吃多少,简直懒到没救了!
现在“非洲的实际人均收入低于1970年代。”“超过一半的非洲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
作者总结道:长期的援助,等于是把非洲往火坑里推。
看似荒谬的现象,其实才是这个世界的运转逻辑——真正能帮助穷人的,不是慈善,而是商业。
这导致的问题就是,不管你捐什么,穷人永远都是要要要。
这种“需要”并不是真正的需要,只是因为免费罢了。
就像本文开头写的扶贫,当地居民想法不过就是——你给我羊啊?拿来呗,不拿白不拿。
所以,慈善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它没办法解决穷人真正的需求。
丹碧莎在《无用的援助》讲到一个真事。
因为穷人的钱如果不是赚来的,而是“捡”来的,他就不会珍视。
比如以下2种情况:
有富豪发钱,你顺手领了1万现金。
你说,这笔钱用途怎么可能一样呢?
前者你可能会拿去自我投资,后者却大概率是被拿去挥霍。
一位经济学家如是说。
理由很简单。
既然今年吃完救济粮,明年国外又会捐助,那为什么要自己种地?
而长期慈善,看似是帮助穷人,其实正在使他们变为“废人”。
04
随后,他告诉孩子,“我们从很远的地方来,已经累了。你可以帮我卸货吗?有报酬的。”
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义工解释:
如果贫穷成为了他们不劳而获的手段,那他们就会变得更穷。反之,也是。
市场不会同情穷人,但会奖励勤奋的人。
这是商业对穷人最友好的地方之一——堵上人性的漏洞,激励他们去赚更多钱。
另外,也只有商业,才可能从根本上去改变穷人,因为健康的商业合作是互利互惠的。
正如哈耶克所言:通往地狱之路,通常都是善意的石头铺成的。
作者:梦雪温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