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解读:业绩股价双杀,格力将跌出“白电三强”?

据商务部最新数据,2025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7600万名消费者参与家电以旧换新,累计购买12大类产品超1.26亿台,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效应持续显现。
不过即便如此,随着这一轮刺激政策效力开始边际下滑以及圈内竞争始终未停歇,有些企业的业绩表现已经出现了明显分化。
10月30日,格力电器白电龙头格力电器披露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报告,交出了时隔3年营收与净利润双双负增长的成绩单,与美的、海尔的稳健增长形成鲜明对比,更面临着小米等新兴势力的强势冲击。
而主要是因为核心业务空调板块承压,渠道改革及多元化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探索。在行业周期上行动力显著放缓与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双重背景下,这份财报既暴露了格力的短期困境,更折射出传统家电巨头转型路上的深层挑战。

双降收官三季度
格力2025年三季度财报的核心数据颇具冲击力。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 1376.5亿元,同比下降 6.6%;归母净利润 214.6亿元,同比下降 2.3%;扣非净利润 205.9亿元,同比下降 2.7%,三大核心指标均未达市场预期。
这是自2022年后,格力再次出现营收与净利润同步负增长(非单季度维度),且从时间线看,去年下半年起的营收压力已逐步蔓延至盈利端,增长动能明显衰减。
单看第二、三季度,格力业绩下滑的趋势性更为明显:营收400.34亿元,同比下滑15.06%;净利润70.49亿元,同比下滑9.92%;扣非净利润66.38亿元,同比下滑9.05%,延续了第二单季度的营收、利润双双大幅下滑的态势。这意味着市场期待的"风险刹车" 并未到来。
业绩下滑的核心症结集中在占营收近八成的空调业务。作为格力的支柱板块,空调业务的表现直接决定了公司整体业绩走向。但从行业对比来看,格力空调业务的表现已明显弱于行业平均水平。据产业在线数据,2025年7月、8月、9月空调内销行业出货分别同比增长14.3%、1.2%、-2.5%,呈现逐月放缓趋势。
而格力同期营收出现双位数下滑,表现明显弱于行业平均水平。西部证券分析指出,这一方面源于行业低端机占比提升带来的价格竞争压力,格力坚守中高端定位导致短期承压;另一方面,公司持续推进的渠道调整尚未完成,短期内产生的转型阵痛也影响了业绩表现。
行业大环境再次显现出的调整迹象更是让格力雪上加霜。奥维云网数据进一步指出,9月空调行业零售量同比下降21.2%,线上线下分别下滑29%和38.1%;11月空调内销排产同比下滑19.8%,出口排产下滑15.7%,已连续两个月大幅下滑。这些数据表明,空调行业整体正面临需求收缩、去库存压力增大的调整期。
而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创新难以被消费者直观感知的现状,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让依赖空调主业的格力面临更大挑战。
从经营质量看,第三季度格力毛利率同比下滑0.27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率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变化-0.7、+0.4、-1.1个百分点,反映出公司在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上面临挑战。好在同期少数股东权益表现相对稳健,总体第三季度其销售利润率为17.7%,同比增长了1.0pct。
增长动能衰减信号明显。对比2021-2024年,格力年度归母净利润、年度扣非净利润持续正增长,其中20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18.41%,扣非净利润增长14.92%,增长动能达到阶段高峰。而2025年第二季度开始至今,收入、盈利这两项核心指标双双落入负区间,显示公司增长动能明显衰减。
白电主业承压:前有双雄稳健,后有新王紧逼
按照格力市场总监朱磊在上半年财报中对业绩困境做出的回应:上半年是"以定力求质量,以质量谋长期",下半年将持审慎态度应对不确定性,但对长期发展始终保持坚定信心。
第三季度的表现成为当下市场观察格力是否有效控制自身不确定风险有无刹车的重要窗口,然而从结果来看,格力尚未能有效遏制业绩下滑趋势。
为此,资本市场也给出了非常直白的反馈。自 8 月下旬起,格力电器股价逆市下跌超14%,而同期上证指数一度突破4000点。在10月最后一个交易日发布财报后,其股价跳空低开,次日继续低开低走。显然,即便投资者早有预期,这份不及预期的成绩单仍对市场信心造成了明显冲击。
其中,很大部分外部原因在于,在格力业绩下滑的同时,竞争对手却展现出更强的韧性。
10月最后一周,美的、海尔与格力一同发布了最新财报,但前两者第三季度的营收增速、净利润增速虽然环比均有所下滑,但仍坚挺在10%上下,韧性极强。
具体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美的集团实现营收3647.16亿元,同比增长13.85%;净利润378.83亿元,同比增长19.51%;第三季度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营收和净利润仍保持9.94%和8.95%的增长。海尔智家同期实现营收2340.54亿元,同比增长9.98%;净利润173.73亿元,同比增长14.68%;其中第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达9.51%和12.69%。两大龙头企业的稳健表现,与格力的双降形成鲜明对比。
马太效应加剧行业分化。美的和海尔的成功在于其早已找到第二增长曲线。美的在暖通空调之外,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业务已成为重要支撑,早已成为一家布局全球化、业务多元化的体系化家电龙头;海尔通过全球化布局与智慧家庭战略,实现了多元化增长。
反观格力,其工业制品、绿色能源业务及智能装备业务合计营收占比刚超10%,多元化进展缓慢,新业务增长尚不足以对冲空调主业的调整压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小米作为智能家电领域的成长型黑马正步步紧逼。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66.2%,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同比增长60%。招商证券研报预计,2025年小米空调销量或有望冲击1000万台,同比增速再超45%。至此,小米空调已连续五年保持高速增长,从2020年的110万台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680万台,年均增速超45%。可见其增长力之强劲。
未来,小米在产能端的布局将更具冲击力。10月最后一周,小米首座自建智能家电工厂在武汉光谷正式运营,创始人雷军亲临投产仪式并强调,这座数字化工厂每6.5秒即可下线一台高端空调,规划峰值产能 700 万套,远期目标直指 "2030 年产值 100 亿元、跻身行业前二"。自建工厂的落地,意味着小米空调从代工模式转向自主制造,供应链效率与产品品质的提升将进一步强化其产品力,对格力等传统家电品牌的核心市场构成进一步的威胁。
分红1776亿,格力的“价值底牌”很厚实
面对业绩困境,格力正在积极推进一系列变革措施。
首先,格力长期的竞争优势没有变,而在业务层面,格力正努力拓展多元化版图。晶弘品牌线上市场的布局便是重要尝试,晶弘K1线上京东渠道1.5匹空调定价2000元以内,全价格带产品布局有望补齐市场短板。
其次,渠道改革是其中的关键一环。格力拥有线下3万家网点,正致力于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虽然改革过程中库存周转率低于行业平均,短期存在阵痛,但长期看,存量市场时代,企业需要更强的直达终端和用户运营能力。
此外,格力还在积极布局“董明珠健康家”体验店,在全国已落地1012家,试图打造健康家电新场景,探索新的增长点。
而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格力依旧值得高看的是:在业绩承压的背景下公司依然保持了慷慨的分红传统。公司宣布中期股息每股派发1元,合计近55.9亿元。
据统计,格力电器自上市以来累计分红金额已超1776亿元(含回购及2025中期利润分配),自2012年起累计分红超1722亿元。2020-2024年累计现金分红411.25亿元,累计分红率超过60%。高分红和低估值为投资者提供了一定的安全垫,也体现了公司回报股东的诚意。
与此同时,机构资金用脚投票与认可并存。从股权结构变化看,2025年第三季度,京海互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增持格力0.64个百分点的股权,显示产业资本对公司价值的认可。
这点其实格力9月初的公告就有所提示,公告指出,京海互联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认可,以自有资金和金融机构增持专项贷款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增持公司股份4638万股,增持金额21亿元,目前增持计划实施完毕。
太平洋证券研报指出,格力长期仍有增长动力,如持续深耕空调与暖通板块、布局新能源业务等,当前估值处于低位,具备修复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