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大学生都了不起”——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打造"数字英雄"的实验室革命,重塑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

“实验室必须比企业领先半步,否则培养不出产业需要的人才。”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物流与电商学院实验室管理中心主任肖丽平博士正带领团队完成实验室的三次迭代,重塑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教学辅助部门,已跃升为一个融合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技术创新的核心平台,成功锻造出一批批契合时代需求的“了不起的大学生”。

华丽转身:从“实验课堂”到“全能训练营”
当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进实验室,一群年轻人正在调试直播设备、分析物流数据图谱。这个看似科技公司的场景,实则是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物流与电商学院实验室管理中心的日常。在肖丽平博士的引领下,这个空间正在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化学反应"——传统实验室正在进化为数字时代的"能力锻造车间"。

2019年,肖丽平在调研37家企业后发现:传统实验室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会操作设备但不会解决问题”。她力推第一次改造,引入当时省内高校罕见的"问题墙"机制——将企业未解决的现实难题直接引入实验课程。
“响应国家战略,发挥学科优势,我们必须让实验室‘活’起来、‘走出去’。”肖丽平主任如此阐述中心的理念。为此,为充分发挥物流与电商的学科特色,积极引入新媒体技术,联合文法学院等,通过短视频创作、直播带货等9期“实战演练”,每年培养500余名“数字原住民”。
短视频制作、社交媒体运营、数据分析、直播带货……一系列紧贴产业前沿的实用技能在这里被锤炼、被掌握。这些课程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真实的“商场如战场”:学生们在镜头前侃侃而谈,在后台数据中寻找商机,用代码和创意编织属于自己的创业梦想。

通过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的综合能力进行了深度“赋能”。
“在这里,学生不只是学习者,更是数字时代的‘闯关者’。”肖丽平这样描述她的育人理念。
物流与电商学院实验室管理中心,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在数字时代率先完成了自身的定位升级,它不再仅仅是摆放设备、完成实验课程的“操作间”,而是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字赋能中心”和“创新实践工场”。
实战为王:让知识在现实中“开花结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实行项目驱动,将实验室能力进行社会化输出,将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舞台,让学生们在真实项目中“打怪升级”。
加持文旅,打造“流量密码”。“打卡河南文旅”项目堪称经典案例。学生们化身“文旅推广大使”,用镜头捕捉龙门石窟的千年风韵,用直播展现云台山的云海奇观。2000余条创意短视频如蒲公英般在社交平台传播,吸引5万+游客实地探访,6000+人次参与线下打卡活动。这些数字,展现了年轻学子用新媒体技术为家乡文旅赋能的青春活力,也成为实验室管理中心“教学-实践-服务”闭环育人模式的典范。

乡村振兴,书写“青春答卷”。当50名学子深入郑州蔬菜保供基地调研时,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一份份问卷,更是一颗颗关注民生的赤子之心。《郑州蔬菜产业调研报告》因为“沾泥土、带露珠”,更因为其扎实的数据与切实的建议,获得了地方政府与农户的高度认可,成为连接政府决策与田间地头的“金桥梁”。这一项目,充分展现了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提供的“高校智慧”。
企业赋能,玩转“商业魔方”。从为卫华包装设计国际站运营方案,到参与打造“市投集市”网红菜市场,和郑州畅尚郑州农贸科技运营有限公司合作,贴近民生和人间烟火气。学生们在真实商海中乘风破浪,有效帮助企业提升了数字化运营能力,拓展了国际市场。这些项目就像“商业模拟器”,让学生在毕业前就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这些合作是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写照。
未来已来:“四维协同”构建育人“生态圈”
在学院坚强领导下,在肖丽平博士的精心组织下,实验室管理中心的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近五年来已签约7个横向项目,累计到账金额将近一百万元;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显著,依托中心获得省级以上电商物流竞赛奖项几十个,成功孵化创业团队5支。真正实现了“育人”与“服务”比翼齐飞,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双赢。更难得的是,这里构建了“校—企—政—媒”四方联动的育人生态,就像一张精心编织的“能力培养网”,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成长坐标。

“我们不做知识的搬运工,要做梦想的催化剂。”肖丽平这样定义中心的使命。“未来,中心将继续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培养更多具备新媒体运营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了不起的大学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来自实验室的智慧与力量。”
展望未来,这座“数字人才工厂”将继续以创新为笔、以实践为墨,在新时代育人画卷上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