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内涵国内营销乱象:是正义直言还是焦虑宣泄?

财经三剑客 原创

2025-11-02 09:50

【文/深度评车&财经三剑客】在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北京现代近期的一场“营销批判大会”非但没有为其赢得掌声,反而将其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了一场自导自演、自救失败的荒诞剧。这场闹剧背后,暴露出的是北京现代在销量滑坡、新能源赛道落后以及合资品牌与国产品牌对立中的深层困境。

10月29日,在北京现代EO羿欧新车发布会现场,副总经理周斌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当前汽车行业的营销乱象。发布会开场PPT上赫然呈现32字标语:“遥遥领先反复洗脑、大字吸睛小字免责、饥饿营销订单注水、不抢就没周榜内卷”,几乎涵盖了当前汽车营销的所有争议点。

北京现代,这个曾经在中国市场风光无限的合资品牌,如今却陷入了销量断崖的困境。从2020年的50.2万辆巅峰,到今年前几个月月均不足万辆的惨淡,再到“金九”时节仅卖出7575台的冰冷数字,北京现代的市场地位已经岌岌可危。面对如此惨淡的销售业绩,北京现代没有选择从自身找原因,提升产品力,而是转而攻击当红对手,试图通过嘲讽和批判来博取关注。

这种策略,无异于校园里考不好的学生嘲讽优等生“只会死读书”。北京现代高调批评别人“遥遥领先反复洗脑”,却对自己的产品为何缺乏吸引力闭口不谈;指责同行“饥饿营销订单注水”,却回避了自己连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的资格都已丧失的现实。这种行为,不是行业净化者的正义之举,而是失意者在绝望中的酸葡萄心理作祟,试图通过贬低他人来掩盖自己的无能。

在新能源赛道上,北京现代的表现更是令人堪忧。当比亚迪、蔚小理等国产品牌已经实现电动化技术迭代多轮,北京现代才姗姗来迟地推出EO羿欧,一款仅用比亚迪电池的前置单电机车型。这样的产品,不仅在技术上毫无亮点,更在市场上难以激起波澜。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新能源赛道上严重落后的品牌,却对引领该赛道发展的中国品牌指手画脚。这种错位感,犹如马车时代末期的马车制造商嘲笑初生汽车“没有马匹的优雅”。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现代汽车集团高管还曾放出“韩国车永远比中国车高级”的傲慢言论,与此次北京现代的“批判大会”形成了完美的互文,暴露了其面对中国品牌崛起时的心态失衡和根深蒂固的优越感。

北京现代的这套操作,也折射出中国汽车市场深层结构的转变。在燃油车时代,合资品牌凭借技术优势和品牌光环长期压制国产车,享受了十多年的市场红利。然而,随着国产车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全面领先,合资品牌不仅失去了技术优势,连最基本的品牌溢价也难以维持。

这种权力关系的逆转,使得合资与国产之间的对立日益尖锐。北京现代的选择性批判——只谈营销不谈产品,只说问题不说进步——正是这种对立情绪的集中爆发。它试图通过解构国产车的成功来重建自己的权威,却忽略了市场已经用订单投出了最真实的一票。这种挣扎,不仅无助于北京现代的复兴,反而让其更加边缘化。

北京现代的这场“批判秀”,短期内或许能吸引一些眼球,甚至赢得部分对当前营销过度反感者的共鸣。但商业史上的所有案例都证明,靠批评对手从未造就过伟大的企业。苹果颠覆诺基亚靠的是iPhone的革命性体验,特斯拉改变汽车行业靠的是电动车本身的突破。而北京现代,却把精力从埋头造车转向了指手画脚,这无疑暴露了其创新能力的枯竭和面对竞争的无力。

在这场自救失败的闹剧中,北京现代不仅没有找到复兴的路径,反而让自己更加狼狈不堪。市场从不会因谁会批评而奖励谁,只会因谁会创新而眷顾谁。北京现代的这场“酸葡萄”闹剧,不过是在为其自己的没落奏响又一曲挽歌。对于北京现代而言,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唯有放下身段,正视自身问题,努力提升产品力,才是正道。否则,等待它的,只能是更加黯淡的未来。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