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里研学热

●周波
永乐宫真是个好地方!她是为纪念吕洞宾而修建的一座道教宫观,是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永乐宫里的“宫”外风景,只有我们这些或聊天、或打牌、或锻炼——常年“盘踞”在此的休闲人,才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前些日子,我写了《永乐宫里听方言》与大家分享,这一回我再把永乐宫里看到的研学热现象奉献给大家。
我在永乐宫锻炼时常常遇到全国许多大学美术与文物保护等专业的大学生在这里研学,在与他们短暂的交流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我为国家重视这一领域的教育与传承而欣慰。
改革开放以来,因工作关系我多次陪同外地客人到我的工作地临汾尧庙、广胜寺、汾城古镇、小西天和丁村等地方考察,他们看后都称大美临汾是中国的源头。有的专家回去后从学术的角度发表论文,提升了临汾的影响力。当然在参观过程中,看到年轻人很少,总觉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要代代相传,应该让青少年关心文物、热爱传统文化。
记得1969年10月,我正上小学,偶尔遇到上海的一位青年学生随父母回到老家芮城,想看看永乐宫,根据周总理指示,永乐宫关闭不开放,那位年青学生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那情景让当年我这个小学三年级学生至今难以忘怀。
后来随着社会的逐步稳定,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浙江美术学院的学生常来永乐宫实习,有时我在永乐宫能看到他们的作品,那画的几乎和壁画上一模一样,让我特别的羡慕,觉得他们非常了不起。其实他们是在学习古人的精湛技艺,传承着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2012年8月份,我在大同拜访大同大学校长常乃军先生时(芮城籍人士),他对我讲正在向教育部申报文物保护专业,我赞佩他有战略眼光。后来这个专业获批招生,成了全省大专院校少有这个专业的高校。我到省内各地旅游时,常能看到毕业于大同大学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在文物场所工作的身影。
现在高校已经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必修课,还专门安排了研学经费。许多高校把永乐宫作为研学基地,并签署协议悬挂牌匾,真正把教学与文物场所有机的结合了起来。我对一批批有激情有活力来研学的青年学生印象深刻,经常能听到他们讨论带有专业性的话题,让我们这些老年人也感到有新意。这些青年学生成了永乐宫最亮丽的风景线,增加了这里的人气指数。在永乐宫见到来自广东、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学子,也有周围省分如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地的学生,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是后继有人。
这几年暑假期间,为了让孩子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多的家长陪着孩子到永乐宫旅游,增强了孩子的感性认识。我们老家教育部门常组织学生到永乐宫参观学习,高中毕业生把到永乐宫等国保单位参观学习作为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一项重要活动,其意义非常深远。
这些永乐“宫”外的故事常常让我们赏心悦目,看到许多景点以外令人温暖的旅游花絮。希望走进文物场所研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希望作为文物大省的山西越来越得到青年学子的热爱,相信他们一定会把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宣传好,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出青春的力量。
编辑:董应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