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时光|韩定慧专栏(12)

水月时光
湖北 韩定慧

1991年5月,映山红盛开的季节,我肩负崭新的使命奔赴水月寺镇任职。
水月寺镇位于兴山的东部,境内山川秀丽,资源丰富,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迅猛。彼时,已经被誉为湖北省"楚天明星乡镇"。
当时的党委书记吴启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书记。他思维超前,工作大刀阔斧,性格独特,还有一点偏执,很有魄力和威信。老实说,给他当助手,我诚惶诚恐。报到后,他安排我分管教科文卫战线,谈话中,他顺口溜了一句:"你下来任职,听说还在读函授,经历学历两手抓呀!"我听出弦外之音,只好笑着回答:"函授是在党校时报考的,三年函授调了三个单位,已经读完两年,请您支持我读完"。他微微一笑,没再言语。
国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国情,也就相应有不同的国策。当时,计划生育是国策,也自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我刚上任,就遇到全省轰轰烈烈地开展计划生育"六清两落实"活动。县政府刚刚开过动员大会,要求各乡镇迅速抓落实。书记、镇长为此召开专题会议。会上,吴书记做了动员,宣布政策,布置任务,落实责任。他说,韩书记分管计划生育工作,除协调全镇的清理活动以外,重点抓纸厂坪村的清理。他话音刚落,下面一阵骚动。有人窃窃私语,有人交头接耳。我不明就里,诧异大家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应。

会后,一位曾在党校学习过的副镇长善意提醒:纸厂坪村是全镇有名的落后村,集体经济薄弱,领导班子软弱,计划生育工作像一团乱麻,多年没有捋清过,书记安排你去这个村,是检验你的能力,你要有思想准备啊!
听了他的介绍,我心里有数了。进村前,我向计生办主任详细了解了情况,查了相关台账,并让他们抄了一份问题清单给我。我揣着清单,搭了一辆拉矿的便车就出发了。
矿车沿矿山公路逶迤上行,翻七里山、下百果园、再行驶一段,就到了纸厂坪。下车一打听,村党支部书记杨家忠住在对面的山坡上。我顺着羊肠小道爬上山,来到书记的家门口。
只见杨书记夫妇背着背篓,拿着挖锄,提着筐子,正准备出门。见我突然到访,感到很惊奇。杨书记在镇上开会,见过我一面。他认出了我,连忙放下背篓,热情地迎我进屋,又是抹椅子让坐,又是倒水泡茶。待我坐下后,问我到村里有什么事。我直奔主题,说明了来意。他听后,望着我直笑,没有吭声。我揣摩他的心理,也是在掂量我的能力。
我灵机一动,问道:"你们刚才是准备出去干活吗?"
"是啊,准备去挖洋芋"书记回答道。
"我和你们一起去"。
"使不得,那能让你帮我们干活"。
"没事,我好久没干农活了,心里痒痒的"。于是,三人一起,来到屋后的洋芋田里,撸起袖子准备开挖了。
我们一人一垄。我先用挖锄将秧子往旁边一顺,在秧子根部隆起处开挖,待褐色的土块裂开,用手将秧子轻轻一扯,一串圆溜溜的洋芋便滚了出来,大的如拳头,小的似卵石。捡起洋芋,装进筐子,顺手再用挖锄捣腾两下,漏网的洋芋便忸怩地露了出来。就这样,我麻利地挖着、捡着、装着,筐子越装越多,不一会儿功夫,一垄就挖完了。另起一垄,再挖…….
太阳在头顶烘烤,汗珠顺着我的脖颈滑进衣领,洇出盐渍般的地图,我用衣袖擦了擦汗再挖。背篓满了,杨书记背洋芋回家。他夫人(我称大姐)和我在田边的树荫下休息。她笑着说:"你还真是干活的好手,下得蛮。等会儿回去,有什么事,直接安排老杨去做"。我心里暗自高兴,这活儿没白干。
又挖了两背篓,就收工回家了。大姐让我休息,她去做饭。我洗了把脸,端着茶杯在院子里转悠。目光所及,小院幽静,地面平整,柴垛、农具摆放有序,边缘的花坛内月季盛开,小葱见缝插绿。微风拂过,送来缕缕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书记在厨房被夫人嘀咕几句出来,主动和我聊起工作。他说,这次清理活动怎样开展,听你安排。好,那就分两步:先召集两委班子开会统一思想,再召开村民大会宣传发动。杨书记同意。
第二天上午,在书记家召开了"村两委"班子会。会上,我就"六清两落实"的内容进行了解释。"六清"即:清理计划外怀孕、计划外生育、早婚早育、非法婚姻、流动人口超生以及党员干部违纪超生。"两落实"就是落实节育措施,落实管理责任。这次活动的目的旨在整顿生育秩序,优化生育管理,控制人口增长。会上,就如何开展活动进行了讨论。大家普遍认为,计划外怀孕、非法婚姻可以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给予处理和纠正,对已经超生、早生的户进行处罚比较棘手,因为村民手里大多没有活钱,在规定的时间内交齐罚款有很大的难度。
我针对大家的顾虑讲了自己的看法:这次清理活动能不能成功,关键取决于两委班子的认识是否统一,敢不敢碰硬,想不想借这次东风,把村里的生育秩序理顺。认识统一了,没有钱,可以想办法,活人不会被尿憋死。接着,我拿出清单,对大家说,这是镇计生办掌握的计划外生育户名单,不一定准确。散会以后,请大家以组为单位,开展自查,然后将名单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我强调一点,这次清理不管涉及到谁,不准徇私情,一视同仁给予处理,请大家理解支持并带头执行。
会上决定,一天后召开村民大会,各组组长负责通知,务必保证每个家庭都有当家人参会。
散会后,大家分头行动。我和计生专干王本彩一道,就本村计划外怀孕、需要结扎、上环的对象进行排查,商量处理办法。我们还到附近的镇磷矿拜访企业领导,协商在企业上班的村民,提前预支工资,用于缴交超生罚款等事宜。
第四天,在村委会门前的广场上召开了村民大会。记得那天,天气晴朗,碧空如洗。村民们在组长的吆喝下陆续到达会场。村委会墙上挂着一幅"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的横幅,下面贴着超生户公布榜。村民们有的坐在板凳上抽烟,有的一针一针织着毛衣,有的挤在榜前观看,议论着:"看来这次要动真格了, XX 的舅子在上面, XX 的铁哥们也在上面….."
大约九点,会议开始。会议由村主任王忠国主持。首先,请杨书记讲话。杨书记简要介绍了这次清理活动的内容及要求,代表村两委班子表明了态度。接着,由村会计宣读超生户名单。最后,由我作动员讲话。我是农村人,知道农民喜欢听真话、实话。我就巷子里赶猪一一直来直去。
乡亲们:我是黄粮人,从小在农村生活,是一个"半边户"家庭中五个孩子的老大。母亲是能干人,虽然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吃饱穿暖,但我们和村里孩子少的家庭相比,还是差别很大。人口少的家庭吃细粮,大米饭、白馒头敞开肚皮吃。我们啃苞谷糁、嚼洋芋果,还经常饿肚子。有钱人家的孩子穿灯草绒、卡其布新衣服,我们穿旧衣服,大的穿了小的穿。多年来,"找款户"的帽子压得我们抬不起头,受尽了"进款户"家人的白眼。家里欠生产队的口粮款,直到分田到户后才还清。
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国家也如此。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国家人口发展过快,资源和经济跟不上,就会有人没饭吃,没衣穿,落后了就会受欺负。现在,国家已经将计划生育纳入国策,我们老百姓就要响应国家的号召,体谅国家的难处,做到少生、优生。在农村,少生一个孩子,就能多盖一间瓦房,少生一个娃,已经出生的娃就能多读几年书。
这次,全省开展的"六清两落实"活动,就是要把农村的生育秩序理顺,让大家走少生快富之路。如果,过去超生的家庭,没有按政策处罚到位,大家心里就会不平衡,就会互相攀比,这样,计划生育国策就无法执行下去。所以,请大家理解支持。
这次公布的对象和处罚金额,是按照出生时的计划生育政策计算的。不管是干部还是群众,是穷人还是富人,一律按政策处理,公开透明,接受大家监督。这次,镇政府决定,在规定的时间内积极缴纳罚款的,减免30%。没有现钱,可以将家里的土特产,比如木耳、香菌、木炭等货物交上来,村里按市场价收购抵罚款。
我讲到这里,下面窃窃私语,有人嘀咕"只要干部带头交,我们就交",有人说"拿物资抵款好,家里正好烧有木炭",也有的说"反正躲不过,这次交能减免,划算"。
我讲完后,村主任当场通知,后天,早上九点,在这里缴纳罚款,履行手续。
大会散了,我心里不踏实。于是,我请王本彩引路,上门去拜访几位德高望重的乡贤,请求他们帮助做村民的工作。还走访了几个超生困难户,帮他们出主意,用家里的特产抵罚款。
第六天上午,乡亲们像赶集一样,有的揣着现金,有的提着篮子,有的背着货物,陆续到达广场。广场上,村干部分成几组接待村民。有的收钱开收据,有的验货过秤,像供销社收购员一样。在企业上班的村民,大多拿着现金来交罚款;自家烧炭的村民,则背着木炭来抵罚款;也有的提着木耳、香菌、鸡蛋来凑数。还有一些看热闹的村民,东瞧瞧,西瞅瞅,熙熙攘攘,像菜市场一样热闹。
目睹这个场面,我内心十分感动。村民们真的很淳朴,谢谢村民们的理解支持,谢谢村干部的齐心协力。

第七天,我和村三职干部,乘坐双排座卡车,带着一车木炭,到镇计生办办理缴款手续。现金直接上交,木炭由政府办公室收下用作办公取暖,折成现金抵村民的罚款。至此,纸厂坪村的"六清两落实"活动圆满收官。
这件事,在镇里引起不小的轰动。吴书记听了我的汇报后,笑着调侃道:"干得不错,想不到,你有几把刷子(有本事)"。他在总结会上说:"韩书记短短时间,居然拿下纸厂坪村的清理,妥善处理了计划外怀孕,落实了节育措施,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动脑筋收齐了罚款,理清了生育秩序,这种创造性的工作方式,值得大家学习"。
九十年代的水月寺,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底色上,如何描绘精神文明建设的美丽图画,镇党委书记吴启雄又想出了奇招:即,成立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开发公司,用抓经济的办法抓精神文明建设,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一样硬起来。为此,安排我和宣传委员王道兴两人牵头组建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开发公司,分别出任公司的经理和副经理。
起初,我对这件新生事物,认识上有些困惑。心想精神文明建设,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事,怎么能用公司的模式来运作呢?既然领导安排了,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探索。宣传委员王道兴,中等个,络腮胡,性格豪爽,声音洪亮,常常未见其人,先闻笑声。他是本地人,一直在本地工作,对镇、村两级的情况十分熟悉。我和他深入调研,反复讨论磋商,成立了由宣传、教育、卫生、广播、文化、计生、妇联、团委等单位领导组成的公司运作班子。再尝试将基础设施建设、文明集镇创建、文明单位创建、扫盲、计划生育、初级卫生保健、理论学习、党报党刊发行、新闻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捋出硬件与软件共17项,进行项目管理,指标量化,落实到人,并把它作为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
在村(居)这一级,建地面卫星接收站、村级图书室、标准化村广播室,甲级村卫生室,通过硬件配套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以移风易俗和创"十星级农户"为载体,通过宣教引导、示范引领、规范整治多种途径,引导广大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

村里的大喇叭和家家户户的电视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因此,公司成立后,就多方筹措资金,兴建了15个标准化村广播室,5个地面卫星接收站,力争广播电视村村通。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山头上,村部的大喇叭就会准时响起。广播里,不仅有农业技术指导,教村民如何科学种田、防治病虫害,有卫生防疫保健知识,按季节宣传卫生常识,提高防病能力。还传递党和国家的政策、国内外新闻,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天下事。农闲时节,村里的图书室是村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有农业科技类的,有卫生保健类的,也有文学书籍。村民们在这里汲取知识的养分,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电视的普及,让村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电视剧、电影等现代元素,为农村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
同时,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注重乡风文明的培育。推动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理事标准,倡导节俭办事。节庆中融入文明主题,婚嫁时倡导优生优育,丧葬时推广文明新风。文明不再是数字指标,而是乡土生活的温暖底色。
公司还结合创"十星级农户"活动,开展"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社爱民爱事业"的"六爱"教育,制定了"十好"村居民的标准印发全镇,定期评出一定数量的文明单位和文明户,推出了"个人投资30万元为民修路10公里"的采矿专业户黄达善、"丢掉金饭碗,带民奔小康"的酿酒专业户宋洪金等一批典型。这些评选活动,就像一面面镜子,让村民们既看到自己的不足,又学有榜样,赶有标杆。
记得水月寺居委会创建期间曾发生一件荒唐事。有一户居民,其儿子未到法定婚龄,通过关系在外面办了结婚证。家里张灯结彩,杀猪宰羊,筹办宴席,准备第二天中午举行婚礼。居民们知根知底,当天晚上有人到镇政府反映情况,要求制止婚礼。我知道后,就和民政干事、居委会主任一起上门做工作。告诉他们未到法定婚龄领取的结婚证无效。劝他们退掉证件,取消婚礼,等到了法定婚龄,再登记结婚,举行婚礼。我们及时通知了发证单位,要求配合做当事人的工作。第二天清早,发证单位领导亲自赶来,承认下属的工作错误,收回了结婚证件。由于事发突然,户主来不及通知亲戚朋友,导致宾朋满座,十分尴尬。我们借此机会,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依法办事,请宾客理解包容。虽然有点不近人情,但捍卫了法律的尊严。
在集镇,着重抓硬件建设,整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当年,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多渠道筹措资金120多万元,兴建了镇广播电视大楼、文化站、中学教学实验楼、敬老院、自来水场等硬件设施,为创建文明集镇奠定了物质基础。
记得当时,集镇的主干道被拓宽刷黑,原本狭窄、坑洼的砂子路面变得平整宽敞。道路两旁,规划了整齐的绿化带,种上了花草树木。镇直机关和居委会一起,整治集镇环境。撤棚子,改厕所,清理沟渠,灭蝇除鼠。建花坛,种花草,开门见绿,推窗见花,让清新的空气弥漫集镇。
当时,集镇还没有建文化广场。每到傍晚,居民们来到水月寺小桥两岸,沿着小路散步、聊天。有的到文化站看书、读报,唱歌、练书法。传统节日,举办各种文艺演出,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歌舞表演,戏曲演出,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在文明风尚的引领下,全镇的社会风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村(居)民们更加注重文明礼仪,遵守社会公德,形成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诚信友善的良好社会氛围。
水月寺镇用抓经济项目的办法抓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1992年初,在宜昌召开的农村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我代表镇党委做了典型发言;同年5月,兴山县精神文明建设推介会在水月寺镇召开。水月寺的文明之花,在昭君故里全面绽放。
正当我雄心勃勃,继续抓精神文明项目跟进和拓展时,县委决定调我回县妇联担任主任。未完成的项目只能交给后任领导接茬完成。
水月时光如指尖流沙,未及细数已悄然滑落。真是乡音初熟耳畔,行囊又整新程。1992年7月,我离开了水月寺镇,重回县妇联岗位,迎接新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