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已成负担?安能物流退市背后的行业性焦虑!

递运指南 原创

2025-10-31 23:10

10月28日晚,来自安能物流的一则消息,迅速搅动了整个行业。

“本公司将根据上市规则第6.15(2)条申请撤销股份在联交所的上市地位,且预期将于协议安排生效后随即撤销。”

关于退市的原因,安能物流的解释是:

“本公司维持上市地位的裨益有限,除牌将可实时节省成本,并可将本公司资源重新分配至其核心业务运营。”

据安能物流透露,自2021年起,股份价格一直受压,大部分时间成交量低迷,公司从股票市场集资能力受限,但是,为了维持上市地位,需要额外的成本及开支,且为了履行上市责任,管理层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鉴于此,撤销上市地位。

纵观安能物流上市以来的股价走势,其波动的确较大。

2021年11月,安能物流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上市之后,股价一路下跌,从上市最初的13.723港元/股一路下跌至2022年10月31日的1.733港元/股。

之后,股价略有回弹,此时,公司经营也迎来曙光,2023年,安能物流成功扭亏为盈,这或许与安能物流进行的货源结构优化、分拨中心调整等有关。

随后,安能物流股价进入了区间震荡阶段。

总的来说,四年间,安能物流股价整体呈现出暴跌、反弹、震荡的高弹性走势。从市场角度来看,股价波动实属常态;但就市值而言,安能物流难以与顺丰、京东物流比肩。

如此看来,安能物流的退市,其核心困境在于,上市地位未能有效转化为持续的融资能力,也未赢得较高的市场估值,这表明其价值未被市场充分认可,退市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这一退市决策,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当前部分上市公司的困境,以及整个零担行业面临的焦虑。

一、安能退市背后的零担红海

根据公告,每股股份换取现金12.18港元,按此计算,安能物流估值约143亿港元。

这一价格相较于9月3日(未受干扰日期)的收市价8.20港元,溢价约48.54%;与10月24日(最后交易日)的收市价9.40港元相比,仍保持了约29.57%的显著溢价。

这一溢价水平,不仅是为了提供足够的即时诱惑以促成交易,更是为了昭示收购方对公司内在价值与未来发展的战略性看好。

然而,安能物流需要应对的现实挑战,远比这份看好更为复杂。

从内部转型来看,安能物流正处于“货重结构优化期”。

2024年5月,安能物流启动“3300”产品升级战略,着力于发展迷你小票及小票零担业务,此次产品结构调整直接推动公司业务票数大幅增长,截至2025年6月30日,货量同比增长6.2%,300公斤以下货量同比增长18.2%。

然而,与此同时,公司毛利率和净利润却各下降1个百分点。

这源于在调整过程中,安能物流为抢占市场与优化网络所进行的战略性投入,比如加盟补贴、弹性价格策略(用以保持价格稳定)、升级配置等,因此挤压了公司利润空间。

置身于外部大环境中,整个零担行业步入白热化竞争阶段。

近两年,市场新玩家持续涌入,不断冲击并塑造现有的格局。

2024年9月注册成立的笨鸟速运近日再传好消息,其于2025年10月29日00:00顺利完成与拼多多、抖音两大电商平台及菜鸟驿站的全面系统对接。

此举标志着笨鸟速运在短短半年内相继打通淘天、拼多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各大主流电商渠道,并联手中通兔喜驿站、快宝驿站、菜鸟驿站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末端配送网络,正式形成“电商平台+末端驿站”的全域服务矩阵。

同样成立于2024年9月的融辉物流,近日宣布实现了除港澳台之外的31省全覆盖,货量规模上突破20000T,并拥有11000+有效网点。

这些新入局者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强势崛起,对以安能物流为代表的传统玩家构成了直接冲击,加剧了所有参与者的经营压力。

另一方面,行业整合加速,头部企业效应愈发明显。

引航咨询于5月发布了中国零担50强名单,在排名前10的企业中,其中5家属于京东系和顺丰系。

这一数据清晰地揭示了行业资源正加速向“超级玩家”集中,寡头化格局已现端倪。这使得安能物流在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既要应对新兴力量的闪电突袭,又要在基本盘上承受来自头部企业的巨大挤压,其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双重制约。

二、安能退市之后,一场行业生存实验

褪去上市光环,安能物流前路何在?

对此,安能物流在公告中表示,“需要实施可能会影响短期财务表现的策略性措施。”

退市后的安能物流,无须承受短期资本市场预期、股价波动及所负有披露责任之压力,因此可更灵活、更有效率的实施战略重点。

有业内人士表示,安能物流可以借鉴德邦并入京东物流的成功路径,接入淡马锡系电商或供应链平台,获得更多的业务机会和资源;或反向收购区域零担企业,实现战略扩张。

也有分析指出,安能物流或许会加大数字化投入,实现数字化转型。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智能化被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对降本增效以及服务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

出海;跨界做供应链金融……

可见,摆在安能物流面前的选择是多样的。无论是寻求生态联盟、深化内部运营,还是开拓新市场,其核心挑战不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在退市获得的战略空间和时间内,如何精准押注,将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红海中走出一条可持续盈利的道路。

不过,此次做决策的主角,或许并不是安能物流自身。快递专家赵小敏推测,“财团对安能物流具有更强的主动权,未来也会沿袭他们的策略操盘安能物流,比如业务进一步扩张等等。”

财团的终极目标,并非单纯经营一家物流企业,而是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与自身生态布局的最优化。因此,在“递运指南”看来,安能物流面临的联盟、数字化或出海等路径,其选择与排序或许不再仅仅基于安能自身的市场判断,也取决于何种方案能最快、最有效地实现财团的宏观商业目标。

总体来看,安能物流的退市,于自身而言是一场剥离光环、聚焦求生的背水一战;于整个零担行业,则是一声响彻云霄的警钟。

这也恰似零担行业的分水岭——当规模神话褪色,资本故事难续,企业不得不直面最本质的生存命题。

无论是巨头、新锐还是如安能般的转型者,都必须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如何在红海中构建不可替代的价值,并最终实现有质量的、可持续的生存。

这场大考,还在继续。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