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生地到课堂 :让生命在持续探索中自然生长

当学生的指尖触到湿润的泥土,当拔起的花生植株带着串状果实从土里“跳”出,当清洗、炒制、品尝的香气弥漫在田间——这场在花生地展开的《落花生》跨学科教学,打破了教室的四壁,让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道法与劳动教育,在真实的劳作与探究中实现了有机融合。不仅收获了学生的喜爱,更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与家长的认可。
以“花生”为锚,串起多学科实践链
《落花生》的教学核心,是让学生理解“默默奉献”的精神,但抽象的文本解读远不如实践体验来得更深刻。我们变充分利用学校农耕实验田,以田地的 “花生”为核心载体,设计了“拔、洗、品、算、创”一系列任务,让各学科知识自然嵌入实践环节:
劳动教育+科学:在“拔”中探索生长奥秘。拔花生本身就是一场生动的劳动实践。学生手持小铲子轻松土壤,弯腰拔起植株时,不仅掌握了“轻拔轻抖”的劳动技巧,更在观察中发现了科学知识——花生的果实长在根部,果荚上的“小尾巴”连着根系,这正是科学课上“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直观印证。劳动后,学生在记录册上写下“原来花生结果要‘藏’在土里,就像它的性格一样不张扬”,已然将劳动体验与文本意象悄然联结。
劳动教育+数学:在“算”中感知数据价值。收获后的“产量计算”,让数学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统计“每组收获的植株总数”“单株平均果荚数”,再剥取10个果荚算出“每荚平均仁粒数”,最后用电子秤称出“10粒花生仁重量”,通过“单株粒数×单粒重量”算出单株产量。有小组发现“除草次数多的地块,单株产量更高”,还主动关联劳动投入,算出“每小时劳动对应的产量”,让数学统计成为分析劳动成果的工具。
道法+语文:在“品”中深化价值认知:当学生品尝自己亲手清洗、炒制的红茶花生时,“珍惜劳动成果”的道法主题便有了温度。教师顺势提问:“从播种到今天吃到花生,我们花了近半年时间,付出了除草、浇水、施肥的劳动,这颗花生和超市买的有什么不一样?”学生纷纷说“更甜,因为是自己种的”“舍不得浪费,因为知道辛苦”。再结合课文“人要做有用的人”,学生自然联想到“农民伯伯、环卫工人就像花生,用劳动默默付出”,将文本主旨转化为真实的价值认同,随后写下的《花生地里的感悟》,是满满的真情实感。
美术+语文:在“创”中表达文本理解:清洗后的花生壳、花生仁,成了美术创作的素材。学生以“花生的精神”为主题,用花生壳拼贴出“农民劳作图”,用花生仁组合成“有用的人”字样,更有小组用彩笔在背景画上花生地,配上课文句子“它矮矮地长在地上,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每一幅作品都是对文本的可视化解读,美术创作成了语文表达的另一种延伸。
多方认可:教学实践的温暖回响
这场打破常规的跨学科课堂,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了知识与成长,更获得了领导与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可,成为推动教学创新的有力回响。
让“新课标”理念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中牟新区教研室领导在观摩课堂后,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这堂《落花生》跨学科课,是对‘新课标’‘实践育人’‘综合素养培养’理念的生动落地。它没有将各学科知识生硬拼接,而是以‘花生’为载体,让学生在‘拔、算、品、创’的真实任务中,自主调用多学科能力,既掌握了劳动技能、学科知识,又深化了价值认知,真正实现了‘知识、能力、素养’的三维统一。这种‘走出教室、扎根生活’的教学模式,为区域内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值得其他学校学习借鉴。”同时,还特别提到:“最难得的是,这堂课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真实价值’——数学能算花生产量,科学能解释生长奥秘,道法能联系生活美德。这种‘有用的学习’,正是我们希望学生获得的核心能力,也是未来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学生家长:看到孩子“知行合一”的成长:课堂结束后,许多家长通过班级群、家校沟通分享了孩子的变化与自己的感受,字里行间满是认可与欣慰。一位家长说:“孩子回家后兴奋地给我讲拔花生的经历,还拿出自己算的‘花生产量表’,说‘妈妈你看,我用数学课学的平均数,算出我们组每棵花生能收20克仁’。以前他总说‘数学没用’,现在却主动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变化太让我惊喜了!”
还有家长分享:“孩子把自己做的花生壳拼贴画带回家,给我讲‘花生精神’,说‘农民伯伯像花生一样,默默种粮食,特别辛苦’。晚饭时他主动把掉在桌上的米饭捡起来吃,说‘这是别人劳动换来的,不能浪费’。这堂花生地的课,比我们说一百句‘要珍惜粮食’都管用,真正让孩子做到了‘知行合一’。”更有家长表示:“以前总担心孩子‘死读书’,现在看到学校能把课堂搬到地里,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我们特别支持。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课程,让孩子在生活里学知识、长本领。”
跨学科的真谛:不是“叠加”,而是“融合”
这场花生地的课堂,以及领导与家长的反馈,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跨学科教学不是简单的“学科内容拼接”,而是以真实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调用多学科知识。比如“计算花生产量”,不是孤立的数学题——要先通过劳动收获花生(劳动教育),观察果荚生长情况(科学),再用数学方法统计计算;“品尝花生”也不是单纯的味觉体验——要结合劳动经历谈感受(语文),延伸到“珍惜劳动成果”的讨论(道法)。各学科像齿轮一样相互咬合,共同服务于“理解花生精神、提升综合素养”的核心目标。
学生的反馈更印证了这一点。有学生说:“原来数学不只是在课本上算题,还能算我们种的花生有多少产量”;还有学生在日记里写:“拔花生时累得满头汗,但看到果荚的那一刻,就懂了课文里说的‘有用比好看更重要’”。当知识与实践、情感深度绑定,学习便有了真正的生命力。
让课堂回归生活,让生长自然发生
《落花生》的跨学科实践,本质上是一场“回归生活”的教学尝试。校园里的花生地,不是简单的“劳动基地”和“教学场地”,而是学生探索世界的“活教材”;拔花生、算产量,不是“教学活动”,而是学生认识自我、理解世界的“真实体验”。
未来的教学,或许需要更多这样“走出教室”的勇气:让学生在种植中学习生物,在测量中掌握数学,在创作中表达思想,在劳动中领悟价值。当学科边界被打破,当学习与生活相连,当教学实践能获得教育管理者与家长的共同支持,课堂便会像花生一样,把养分悄悄沉淀,在“默默实践”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而生命的成长,恰与这课堂同频。它不在急功近利的追逐里,而在每一次对未知的好奇追问、每一回突破舒适区的尝试、每一段在困惑中仍不停止的探索中,慢慢舒展枝丫,自然长成想要的模样。
作者:校小丽 中牟新区轩顺街小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