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区社区“侨胞之家”:社区治理的“双向桥梁”与“文化纽带”

郑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原创

2025-10-31 15:46

在基层治理工作中,上街区侨联以鸿盛社区为试点,以资源互通、情感共融平台为基石,探索“双向赋能”模式:“为侨胞筑就温暖港湾,为社区引来智慧源泉”,在双向奔赴中织就有爱有凝聚力的家园。

一、功能升级:从“被动受助”到“主动共治”

打破“单向服务”框架,“侨胞之家”推动侨胞变“被关怀对象”为“治理参与者”。社区改造中心广场老年活动区时,同步牵头成立“侨胞议事会”,归侨侨眷积极参与协商,最终方案融合5条侨胞建议,新广场老年居民使用率提升40%,“侨乡记忆角”成文化打卡点——侨胞声音化作治理“金点子”。

二、服务深化:从“需求对接”到“情感联结”

“侨胞之家”扎根侨胞所需,联合企业开展侨眷技能课堂,覆盖家政、电商领域。累计为辖区12名侨眷提供就业指导,3人入职家政公司,5人通过“社区微招聘会”签灵活就业协议。“侨胞之家”还组织“陪跑队”,侨眷张姐入职快递行业后,志愿者积极帮她熟悉路线、解决导航难题,侨眷张姐开心地说:“现在能独立送件,还能认识老街坊”。此外,还挖掘10名有烹饪、缝纫技能的侨眷组建“邻里互助小组”。每月“妈妈私房菜”品鉴会,侨眷们都会分享特色菜;缝纫组去年冬天为留守儿童缝制20件保暖手套。同时每月设定“侨眷服务日”与“社区回馈日”,侨胞可免费体验理发、维修等服务,同时以讲述红色故事、分享海外经验等方式反哺社区,形成“服务-激励”良性循环。

三、长效驱动:从“临时参与”到“常态共建”

为激发侨胞参与热情,“侨胞之家”建立“服务换积分”机制。参与志愿服务积10分,分享故事、传授技能积15分,可兑换餐券、书法课时等。机制运行后,侨胞参与人次从月均不足10人增至40余人,65岁侨眷刘阿姨成“积分达人”,积分凝聚起侨胞“主人翁意识”。

重阳节期间,多名侨眷提前到社区食堂帮厨,老归侨陈伯伯说:“在国外几十年,从没这么踏实,这里比家暖!”“侨胞之家”成“暖心驿站”。这是侨胞视社区为“自家事”的写照,也是“小家”融“大家”的图景。

从“常规问候”到“主动共治”,从“情感联结”到“常态共建”,上街区社区“侨胞之家”已成为基层治理一个有温度的抓手,未来这一模式将续写“侨胞有所归、社区有所为”的新篇章,让双向奔赴的成果惠及每一位侨界群众、每一位社区居民。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