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千六一颗的神药突然不吃香了,片仔癀这怎么了?

作者:江瀚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最有名的药企上市公司片仔癀和云南白药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就在最近片仔癀突然不吃香的消息传来,原先最高涨到一千六一颗的神药突然不吃香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曾经一千六一颗的神药突然不吃香了?
据广州日报的报道,曾经“一粒难求”的片仔癀锭剂的价格也不再坚挺。双十一电商大促的热潮中,曾被炒至千元一粒的片仔癀锭剂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价格尴尬。各大网络平台上,其售价已出现价格倒挂,低至593元/粒,较760元的官方指导价大幅倒挂,价差超21%。这与2021年“一粒难求”、二级市场报价高达1000余元的狂热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公开资料显示,2004年至2020年间,片仔癀锭剂零售价通过19次提价从325元涨至590元,2023年5月又逆势提价至760元,创下近二十年最大涨幅,彼时市场依旧热度不减,黄牛加价、药店限购成常态。
2021年,当时原价590元一粒的片仔癀被炒至最高1600元/粒。据媒体报道,当时在福州、深圳等多地,片仔癀都出现了一粒难求的情况。不仅如此,片仔癀在电商的旗舰店中,锭剂也是缺货状态。当时片仔癀的天猫旗舰店“片仔癀大药房旗舰店”,显示片仔癀的库存为0。
但从去年开始,这样的价格已经开始“绷不住”了。去年,片仔癀锭剂在二手回收市场上的价格不断下跌。一名回收商对记者说:“跌得太厉害了现在,今年随时都在跌。”
对于片仔癀二手回收价下降的原因,有回收商称,行情太饱和,市面上的货太多。也有回收商称,价格高的礼品回收价都在下跌,买的人不多了。

二、片仔癀这是怎么了?
近来,医药市场的明星片仔癀,从备受追捧到逐渐遇冷,引发了广泛关注,片仔癀的遭遇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呢?
首先,片仔癀不受欢迎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客观而言,片仔癀作为一种中药制剂,确实在某些疾病领域展现出独特的疗效优势,其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的功效在特定患者群体中享有盛誉。然而,前些年片仔癀价格的飙升,并非完全基于其临床价值或成本考量,而是市场过度炒作的结果。在资本的推动下,片仔癀被赋予了远超其实际价值的“光环”。这种炒作不仅源于对片仔癀疗效的夸大宣传,更在于市场对其稀缺性的过度渲染。由于片仔癀原料中的某些成分受到严格管控,产量有限,加之品牌效应的叠加,使得片仔癀在市场上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假象。然而,这种供需失衡更多是人为制造的,而非基于真实的市场需求变化。因此,当市场情绪回归理性,片仔癀的价格自然难以维持高位,其遇冷也就成了必然。

其次,当时片仔癀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药品,而是逐渐演变为类似于茅台的金融投资品,在特定市场环境下被赋予了远超其使用价值的金融属性。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近年来国内投资渠道相对有限、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旺盛的宏观背景。在房地产调控趋严、股市波动较大、银行理财收益下行的背景下,部分资金开始寻找另类投资标的。而片仔癀因其“国家绝密配方”“限量生产”“保质期长”“可收藏”等标签,被包装成一种“硬通货”式资产。投资者相信,只要囤积足够数量的片仔癀,未来便可实现“低买高卖”的增值收益。这种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价格的虚高现象。投资者们忽视了药品作为消费品的基本属性,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导致市场供需关系失衡,价格机制失灵。在这种背景下,片仔癀的高价位更多是基于投机心理而非真实需求支撑,因此注定难以持久。
第三,从当前市场表现来看,片仔癀的“不吃香”才是正常现象,是市场机制自然回归价值中枢的体现,对于企业自身和行业生态而言,反而是健康的信号。 从经济学原理来看,任何资产价格在经历剧烈波动后,最终都会向其长期均衡价值靠拢。片仔癀的高价时期,实质上是对药品公共属性的背离。药品的核心使命是治病救人,而非资本套利。当其价格高到普通患者难以承受时,即便疗效确切,也失去了社会意义。如今,随着炒作资金撤离、渠道库存释放、消费者理性回归,片仔癀的价格逐步回落至更合理的区间,这恰恰说明市场正在纠正过去的扭曲。
第四,从长期趋势判断,任何一种药品的本质都是治疗疾病,药品金融化的趋势完全不可取,凡是被过度炒作的药品,也一定会经历大起大落的周期性命运。 从市场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上个世纪的的“中华鳖精”、本世纪初的“虫草热”,无一不是从全民追捧到泡沫破裂。药品不同于黄金或艺术品,其价值高度依赖于科学验证与医疗健康体系的认可。一旦脱离这一基础,仅靠营销与投机支撑的价格,注定脆弱不堪。未来,伴随着市场的发展,药品的价值评估将更加科学透明,那种靠“讲故事”“炒概念”抬高药价的模式将难以为继。片仔癀的案例提醒我们,健康产业的发展必须回归“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企业的价值应体现在技术创新与服务提升上,而非资本游戏中的价格操纵。

因此,片仔癀如今的“不吃香”实则是市场回归理性的正常表现,这才是我们需要深刻认知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