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起嵩山访王河

正观登封 原创

2025-10-31 08:15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晨起推窗,雾气漫了满眼——登封发布的预警说,部分地区能见度或低于200米。

戴口罩出门时,倒也坦然。疫情后已许久没这习惯,如今重拾,路人也不讶异。毕竟,口罩早已成了生活里不刺眼的寻常物,再不会像从前那样,招来些异样的打量。

到单位时,听说上午要集体去王河调研。对唐庄镇的王河村,我不算陌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个冬末,曾骑摩托去王河集场自然村串亲。记得那时仰脸上坡,雪融后的路泥泞得很,一不小心就摔了跤,旁边便是百丈悬崖。当时心里直犯嘀咕:住在这深山老林里,除了山就是河,日子啥时候是个头?自那以后,总怕了那路的险,很少再去。偶尔有事去了,也只把车停在沟底平地,“吭哧吭哧”用脚丈量那些坡地。

再后来,2020年因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和原镇党委委员贾艳艳同去过王河。那时绕村的河水清得见底,村子还是老样子:山多石头多,古树杂木多,路边偶尔能看见锯石场剩下的碎块,村委(原学校旧址)门前堆着沙石,正忙着修建。村委西边有两处农家院,东边那家装修稍好些,老板是告成镇人,性子爽快;西边那家,我去吃过一次,菜是田园风味,价格却走了中高端。当时还从党建、新村建设和未来发展三个角度,写过篇《山青水秀王河美》的通讯,算是与王河又结了层缘。

说来也奇,唐庄镇与市区竟像两重天地。从市区出发,沿拓宽的环山旅游公路向北,一路雾气沉沉;可车子跃上唐庄南坡,却骤然撞见丽日当空,暖阳铺了满路。再从范庄向西,蜿蜒不过五分钟,便到了王河村。

眼前的王河,河水潺潺流淌,道路通达平整,庭院雅致错落,真真是“依山傍水,风景如画”。青山绿水间,这个昔日的小山村,早已成了美丽乡村的鲜活样板。

阳光正好,风也轻柔。在刚上任不久、透着朝气的村支书冯月杰带领下,我们沿着整洁的村道漫步。一座座农家小院藏在绿树里,白墙灰瓦,漾着宁静的田园气。这些年,王河村年年评“美丽庭院示范户”,引导村民打理自家小院,让方寸之地也成了乡村风貌的窗口。如今,那些整洁又别致的庭院,已是村里最亮眼的风景。借着这青山绿水和整治一新的环境,民宿也悄然兴起,“柿橙小筑”“嵩贤居”“醒山民宿”……名字里都带着股灵气。

村西的“醒山民宿”最是惹眼。三四层的玻璃房子,衬着北蛤蟆头山的轮廓,在阳光下亮亮的。屋里装修简单却不失格调,商超、茶室、阅览室、亲子屋、棋牌室、观景台,样样齐全。依山傍水的日子,剥颗农家红柿,沏壶清茶,在蒲团上坐定,听云絮飘过的声音,倒像是把“家”安在了山水里。座谈时,大家都夸这里是“世外桃源”,倒也不算过誉。

我试着用12个字概括王河的好:环境美、山货足、文化土、民宿优。

环境美、民宿优自不必说,有山有水本就是好景致。山货呢?这里的卤水豆腐、橡子凉粉都是地道土味,原汁原味,比起城里流通的预制菜,吃得踏实。眼下正是柿子熟的时节,农舍前后、沟坡边上,柿树叶子落尽了,枝头挂满红嘟嘟的“小灯笼”,晃得人眼热。北方山里能想到的土产,这儿几乎都能寻见。

最耐人寻味的是“文化土”。有三样,值得慢慢挖:

一是九龙潭的“摸摸会”。每年农历五月十五,传说是九龙圣母的生日,九龙潭圣母庙前总要聚起人山人海。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来求子还愿,周边群众也闻讯赶来,香火旺得很。这习俗传了多年,渐渐融进了经贸、社火,成了山里人赶会、热闹的好去处,透着股神秘的烟火气。

二是武则天金简的故事。村人屈西怀发现的那枚金简,是公元700年武则天遣太监胡超来嵩山投下的,求的是除罪消灾。金简长36.3厘米,宽8.2厘米,重247克,黄金纯度超96%,正面刻着63个双钩楷书字。这不仅是中国唯一发现的金简,更是武则天遗留的、与她本人直接相关的唯一可移动文物,分量可不轻。

三是集场村的“中字地貌”。嵩山本就处“天地之中”,“中”文化刻在骨子里。可站在唐庄镇磨沟村,或是去范家门的旅游路上往西看,王河集场村所在的山形,竟天然构成一个巨大的“中”字,笔画间颇有王羲之书法的神韵。五岳之中的嵩山,连山势都藏着“致中和”的意趣,实在奇妙。

说到底,王河是秀丽的,山幽水静,景自天成。不管你来是为了在溪边玩石,还是体验农耕采摘、带娃撒欢,或是只想寻个地方静一静,这里都有恬适、快乐、幸福在悄悄漫延,—如从市区到王河时,那团突然散开的雾气;也像那些土得掉渣,却又藏着无限神秘的文化,等着你来探个究竟。

作者 杜向东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