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梦想绽放

记得小时候每到耕作的时节,我就总会跟着爷爷去田间,看农人下地。他们从不辩论土地的性格,而就只是弯腰劳作。脸颊上汗水流淌的弧线,比任何语言都更懂得生长的秘密。他们让我明白了,在这苍茫的人世间,“我是谁”从来不是由挂在嘴上的种种说辞和愿景所定义的,而是由我们选择如何度过每一天所定义的,是由自身的行为所决定的。正所谓:说只是表象,做才是实质。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初读时只觉得是玄妙的哲思,如今在田埂上看着农人,忽然明白了——他们对丰收的“知”,就藏在每一次弯腰的“行”里。没有在泥土里劳作过的人,永远不会懂得种子破土的声音;没有在雨夜里守护过幼苗的人,也永远理解不了什么是真正的期待。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那句老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吧。土地不会回馈你想要收获什么,只会回馈你究竟播种了什么。如果有朝一日,你找不到你曾播种过的位置,雨水将会告知,你曾种在哪里。

年轻时不解,为什么有些人一见如故,而有些人朝夕相处仍觉得隔阂。后来在牧民们的劳作中,似乎找到了某种答案:好比牛奶与牛奶、酥油和酥油、蜂糖与蜂糖聚合在一起,同样的,人与人也会因为相同或者相似的品行而聚集在一起。相似的行为,才是最强的磁铁。往往我们喜欢一个人,其实喜欢的是这个人与自己相似的言行。我们讨厌一个人,其实讨厌的是这个人与自己相悖的言行。因此,并非我们说得好做得对,就能让人喜欢,也并非我们说得不好做得不对,就会令人厌烦。缘分面前,对错之辨实无意义,唯有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尽管世间之事,说是就是,说非就非,善恶颠倒,多如此同。然而谁都不希望别人说自己的不好、说自己是个恶人,就连再坏的人都不例外。如此说来,人心还是向善向好的。但如果一个人,一方面死要面子,另一方面自己的所作所为又不能为自己的面子负责,那么结果终将南辕北辙。有些人从来不会去反思自己的行为,也没有正视过自己的种种现实问题,却一直在虚假的自我安慰中,沾沾自喜,欺人和自欺。这样的人生可能永远都不会明白,生命的状态从来不是由别人的评判决定的,而是自己的所作所为所累积的结果。

摄影/王帅
忽然懂了王阳明为何强调“知行本体,不如如是”。知与行本是一体,就像光与温暖不可分割。没有付诸行动的信心,好比有光无热的寒冬,万物萧条,死气沉沉;信心在行动上的体现,好比大地回暖的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当我们把梦想从口头落实到手中,从幻象拉回到现实,生命才会开始真正绽放。所有的绽放,都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是在无数个知行合一的日子里,慢慢长成的模样。(文/赵迎)

酷狗音乐:梦想之花 赵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