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长歌 | 这些话,埋在心里几千年……


时间会苍老,建筑会变迁,唯有它们始终站在这里。
它们不是景点,是比我们更懂这座城市的“原住民”。
中原网“古树长歌·根脉中国”系列报道持续记录着它们与人的温暖故事。
如今,我们借助AI技术,首次曝光了它们的聊天记录!
点击下方视频,围观这群“老神仙”如何谈天说地。(温馨提示:本群成员树龄均超200岁,聊天内容可能引发时空穿越,请谨慎围观!)
匙叶栎(4000岁)
地点:楼院村
那夜徐霞客靠着我的树干小憩,篝火映着他疲惫而兴奋的脸庞。他掉落的一页日记,被风卷进我的树缝。四百年来,每当山风掠过,我都能听见那页纸上沙沙的书写声——那是所有过客共同谱写的旅行史诗。
侧柏群(3000岁)
地点:嵩山中岳庙
我们记得建庙时的第一炷香,记得历代帝王将相在此封禅祭拜,也记得去年春天,那个在树下偷偷许愿考上大学的孩子。三千年间,无数愿望在我们的枝叶间缭绕,有些实现了,有些随风飘散,但每一个,我们都细心收藏。
桧柏(2300岁)
地点:新密报恩寺
王莽追兵的火把照亮山道的那个夜晚,刘秀在我脚下急喘。当他的手指触到树干,我瞬间暴出四个树瘤——不是神迹,是生命对生命的本能回应。后来他重修寺院,我却只记得那个年轻人眼中的惊恐与希望。
橿子栎(1500岁)
地点:登封雷家沟
雷姓始祖离开时,最后望了我一眼。千百年来,他的子孙沿着轘辕关走向四方,又在每年清明归来。他们说我的模样和族谱里记载的一模一样——因为我知道,游子需要一些永远不变的东西,来确认来路。
皂荚(1000岁)
地点:新密靳沟村
当山体滑坡带走最后一片土壤,我的主根悬在崖边。向东,是深谷;向上,是绝壁。我选择让根系破岩而出,在不可能的地方创造可能。百年后,人们称我“独木成林”,却不知那只是生命本能的倔强。
皂荚(600岁)
地点:金水区童寨
赵构拴马的那个黄昏,他靠着我沉沉睡去。醒来时泥马已碎,他向南奔去,留下我守护这片河岸。如今村庄南迁一里,老人们仍常回来,在树下讲述那个传说——说的不只是帝王,更是这片土地的记忆。
古槐(400岁)
地点:金水区庙李
李氏族人在我身旁筑寨御敌,孩子们在我树下诵读诗书,菜农挑着担子从我的树影里走过。2015年拆迁那天,最后一位老人摸着我的树干说:“你要替我们记住,这里曾经是家。”
皂荚(360岁)
地点:中原区后河卢
那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我以为这就是终局。但来年春天,一抹鹅黄从焦黑的树皮中探出——不是奇迹,是这片土地给我的使命还未完成。村民为我立起支架,那不只是支撑,更是生命的接力。
白榆(230岁)
地点:管城区城隍庙
饥荒年代,人们捋尽我的榆钱;太平岁月,戏台在我荫下开场。1942年的那个春天,我用自己的枝叶换来了一个孩子的生机。现在这个孩子成了奶奶,天天在我旁边为我放戏曲。
我们以AI为技术,复原古树的声音与神态,让古树亲口诉说——它们见证的郑州。
下一次当你路过一棵古树,不妨驻足片刻,也许它正想说:“你好,我认得你的来处。”
关注中原网“古树长歌·根脉中国”系列,听古树继续讲述,如何用枝叶书写千年山河。
跟上我们的脚步,一起成为这座城市的古树探索者,如果您有线索请在评论区留言,让更多的传奇故事被看见。
编者按
“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守护自然与文明的珍贵遗产指明方向。
2025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部我国首部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行政法规,以法律的坚实臂膀,为“绿色国宝”筑起全方位守护屏障。每一棵古树都是活着的历史典籍,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文化根脉,延续文明薪火。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在郑州这片热土上化作跨越时空的生命交响。从阡陌交错的农耕时代到钢筋森林的现代都市,郑州的古树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忠实地记录着城市版图的沧桑巨变。
中原网推出“古树长歌·根脉中国——寻访郑州古树”大型系列策划报道。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郑州的古树,就像去见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探寻它们所蕴含的岁月故事。
全城寻树
您家巷口可有会讲故事的百岁树翁?
一棵古树,一段往事,一腔乡愁
如您有古树线索可与我们联系
我们一起守护城市年轮

策划 | 张新彬
统筹 | 辛晓青
执行 | 赵宁 禹亚楠
撰文 | 张思沛
摄影 | 袁连贺
视频 | 陈玺 杨飞
编辑 | 王淑
校对 | 李晓影
设计 | 陈任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