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年龄“松绑”:从“唯年龄论”到“能力本位”的关键一步

国家公务员局发布的2026年度国考公告中,报考年龄上限从35周岁放宽至38周岁的调整,成为牵动社会神经的热点议题。这一突破不仅让数十万职场人重获竞争机会,更以制度调整的形式,传递出人才选拔回归能力本质的鲜明导向,其示范意义远超政策本身。
此次调整首先是对社会现实的精准回应。长期以来,“35岁门槛”如同隐形枷锁,让许多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职场人遭遇职业瓶颈。他们或在行业深耕多年拥有专业积淀,或因学历提升错过最佳报考期,却始终被年龄限制挡在公职体系之外。与此同时,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进使劳动者职业生涯普遍延长,税务系统等岗位面临退休高峰带来的人员缺口,这些现实需求都呼唤招录制度的灵活适配。从35岁到38岁的三年放宽,恰是对人口结构变化、职业发展多元等时代特征的主动适配。
更深层看,这是人才评价体系的一次重要升级。公共治理的复杂性日益凸显,基层服务、应急管理、数字政务等岗位,既需要专业素养更渴求实践智慧。38岁左右的求职者往往历经多岗位历练,具备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协调能力,将这类人才纳入选拔范围,能有效优化公务员队伍的年龄梯度与能力结构。正如多地先行探索所显示的,年龄放宽并未降低队伍素质,反而让“能力匹配”成为更核心的选拔标准,这正是从“唯年龄论”向“能力本位”的深刻转变。
作为人才招录的风向标,国考的调整更具强大示范效应。长期以来,公职体系的年龄标准深刻影响着市场主体的用人观念,“35岁门槛”在各行各业蔓延,导致大量处于职业黄金期的人才被闲置。如今国考率先“松绑”,如同推倒破除年龄歧视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有望带动企业重新审视年龄与能力的关系,为构建更包容的就业环境汇聚合力。这种制度层面的引领,与“消除年龄就业歧视”的政策要求高度契合,彰显了政策的民生温度。
当然,年龄放宽绝非“降低标准”的代名词。371.8万人报考、98:1的竞争比,早已说明国考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实力而非年龄。真正的关键,在于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专业测试、实践考察等多元维度,让不同年龄段的考生都能凭借真才实学脱颖而出。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年龄放宽”异化为新的形式主义,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提升。
从更长远视角看,国考年龄调整只是起点。正如白岩松所言,破除年龄限制的同时,更需通过发展让多元职业选择都具吸引力。但不可否认,这三年的放宽,既为职场人打开了新的机遇窗口,也为社会人才观的升级注入了动力。当年龄不再是发展的枷锁,当能力成为最硬的通行证,无论是公职体系还是整个就业市场,都将还是更具活力的发展生态。
荥阳市环翠峪景区 方明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