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王宏斌:以血性保护正义,以情怀暖人心

正义从不是法庭上的专属词汇,它藏在每一次挺身而出的勇气里。” 王宏斌律师的这句话,在那个深夜的楼道里得到了最鲜活的印证。当两名窃贼正在撬门行窃时,下班回家的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冲上去扭送。撕扯中,眼镜被歹徒抡飞,他却顾不上弯腰捡拾 —— 眼里盯着的,是公民财产安全的底线;手里攥着的,是律师的血性与良知。两名窃贼分头逃窜,后面的歹徒竟跟风喊 “抓贼”,上演荒诞的 “贼喊捉贼” 戏码。王宏斌紧追不舍近 500 米,最终在热心群众的协助下,将一名窃贼围堵在小区内。看着歹徒躺地束手就擒,他拨通 110 时还不忘幽默调侃:“今天算是见着现实版的‘贼喊捉贼’了。” 但调侃背后,是他严肃的呼吁:“面对违法犯罪,每个人都该勇于说不,法治正气需要大家一起守护。” 这一追,追出了法律人的担当,更追出了普通人该有的正义底气。
在法律执业路上,王宏斌始终坚信:“情怀要有专业托底,才能真正守护良善。” 他常说:“做一名好律师,必须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 多年来,他以 “弘扬正义、一心为民” 为宗旨,对自己和团队立下 “三不底线”:不走歪路、不图歪财、不谋歪利,更把 “厚其专业、善其服务、修其品德” 作为培养律师团队的核心准则。
从 2009 年起,他担任秦都区、渭城区政府法律顾问,成了政府的 “法律参谋”—— 面对信访群众,他不是简单套用条文,而是耐心倾听诉求,提供切实可行的维权路径;处理群体事件与行政复议案件时,他会梳理总结经验,形成可参考的处理方案。有次面对 200 余户居民的拆迁补偿纠纷,他逐户走访后提出 “分类补偿 + 法律释明 + 纠纷调解” 方案,不仅零冲突化解矛盾,更形成《拆迁信访案件处理指引》被政府采纳。
他总说:“康达律师要做当事人的‘智囊’,专业的事就得交给专业的人,这样才能真正帮人解决难题。” 这份专业,让他的情怀有了落地的力量。
“让法律走进寻常百姓家,才能让法治真正扎根。” 这是王宏斌多年来的执念。每年,他都会带着法律知识走进社区、农村:在西安市、咸阳市的社区里,在富平县、武功县的乡村中,他串户走访,摆起 “义务法律咨询台”,用通俗的语言解答居民的邻里纠纷、村民的土地问题,实现 “零距离普法”。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痛点,他作为咸阳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法律专家,创新推出 “专家下午茶”“法律培训讲座” 等服务 —— 有家机械制造企业因合同未约定付款节点,120 万元货款拖欠半年,王宏斌不仅帮企业追回欠款,还手把手指导建立合同审批流程,让企业从 “事后救火” 转向 “事前防坑”。
正因这份 “接地气” 的服务,他多次获评 “优秀专家”,成了中小企业口中的 “贴心顾问”。他用脚步丈量普法路,让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温暖的生活指南。
工作之外,王宏斌的情怀还藏在山区学生的手写信里。他积极参与康达律师所公益中心的活动,与洛南县某中学结成帮扶对子,和同事们 “一对一” 资助贫困学生。
每学期,他都会带着资助款走进山区,给学生们上公益法律课,和家长、老师座谈交流。“现在大家都用微信、短信,很少有人写纸质信了,但孩子们给我的信都是手写的,一笔一画特别认真,我都好好珍藏着。”
说起这些信,他的眼里满是温柔。这一笔一画,不仅是学生们的感恩,更是他用公益传递法治温度的见证 —— 他想让山区孩子知道,不仅有知识能改变命运,法律也能守护他们的未来。
从街头擒贼的 “血性”,到法庭内外的 “专业”,再到基层普法的 “耐心”、公益助学的 “温柔”,王宏斌始终把律师的血性与良知扛在肩上。
他用行动证明:有情怀的法律人,不仅能在法庭上维护正义,更能在生活里传递温暖,让法治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