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雕塑为镜:王云鹏、陈青副教授《清风正心》里的廉洁精神与艺术表达


当“廉洁福建·清清校园”的主题遇见雕塑艺术,当千年廉政文化与当代创作语言碰撞,王云鹏与陈青副教授共同创作的《清风正心》,便不再是一件单纯的艺术作品——它成了一面映照廉洁品格的镜子,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桥梁,在第二届福建省校园廉洁文化周的展厅里,以无声的造型诉说着掷地有声的价值追求。
一件优秀的主题性雕塑,从来不是符号的堆砌,而是将精神内核融入艺术语言的精准表达。《清风正心》,最精妙之处在于以“可触摸”的视觉元素,解构了“廉洁”这一抽象概念,让观者能直观感知其内涵。长翅官帽是作品的“灵魂符号”,两位创作者将其两翼塑造成平直如天平、如戒尺的形态,适度夸张的线条不仅强化了视觉冲击力,更暗藏深意:平直的尺线是“公”与“私”的清晰界限,而佩戴时对身姿的“物理约束”,则转化为对为官者“心须正、行须直”的精神警示,让“公正”从抽象要求变成了可感知的行为准则。

“铁面无相”的设计,作者赋予作品广阔共鸣空间的关键。他们摒弃了对特定历史人物“个体形貌”的复刻,转而用方硬如铁的面部线条塑造“铁面无私”的象征——这种“无具体形象”的处理,恰恰打破了时空与个体的限制。它让每个观者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心中的廉政榜样,更传递出“人人皆可成为时代廉洁英雄”的价值导向,让作品从对历史人物的致敬,升华为对大众品格的召唤,尽显两位创作者对主题的深刻理解与艺术巧思。
而手捧素莲与两袖清风的细节,更是将廉洁精神层次推向深入的点睛之笔。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文化意涵,与官员“掌心向怀”的姿态结合,将“清廉操守”从外在要求内化为“珍宝般的信仰”;空灵飘逸的衣袖与沉重端正的官帽形成“一重一轻”的对比,既暗合“权力重如泰山、私欲轻如鸿毛”的辩证关系,又以艺术的张力诠释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千古誓言。这些细节相互呼应、层层递进,共同构建起“外在约束—内在信仰—价值追求”的完整廉洁逻辑,展现出两位创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造型能力。

更值得称道的是,王云鹏与陈青副教授在《清风正心》中,实现了“历史风骨”与“当代精神”的无缝衔接。他们以包公这一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廉政符号为灵感蓝本,却没有陷入对传统形象的刻板复刻。作品中的长翅官帽、素莲等元素,虽带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却以简洁流畅的现代雕塑语言呈现,既保留了中华千年廉政文化的厚重感,又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这种“古今对话”,让廉洁精神不再是停留在史书里的文字,而是能与当下校园、社会产生共鸣的鲜活力量——正如展览所倡导的“清清校园”,两位创作者通过艺术的感染力,让年轻一代在感受美的同时,理解廉洁不仅是官员的行为准则,更是每个普通人应坚守的生命境界。
从2014年王云鹏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斩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征集一等奖,到如今与陈青副教授携手创作《清风正心》成为校园廉洁文化周的焦点,王云鹏始终以雕塑为媒介,持续探索廉政文化的艺术表达路径,而陈青副教授的加入,则为作品注入了更丰富的视角与思考。这两件作品的一脉相承与创新突破,不仅展现了两位创作者对“廉洁”主题的深耕与热爱,更证明了优秀的主题性艺术作品,从来都能超越展览的时空限制,成为传递正能量的持久载体。

当观者在《清风正心》前驻足,看到的不是一尊冰冷的雕塑,而是倾注其中的滚烫精神力量,它提醒着每一个人,廉洁是长翅官帽所象征的“边界意识”,是铁面无相所代表的“原则坚守”,是手捧素莲时的“初心纯粹”,更是两袖清风里的“品格坦荡”。在“廉洁福建”建设不断推进的当下,王云鹏与陈青副教授的这件作品,无疑为校园、为社会提供了一处“精神加油站”,让廉洁精神在艺术的浸润中,真正走进人心、扎根生长。
(文/李靖)
(图片来源于福建省纪委监委、福建省委教育工委、主办的第二届福建省校园廉洁文化周“廉洁福建·清清校园”文化艺术作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