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长歌 | 树根长出“月亮门” 千年奇树有了司法保护令


一棵千年古树,以独特的姿态“屹立”在巩义市小关镇郑沟村高高的土台上。
这是一棵倾倒了的侧柏,它的树根高高隆起,形成了五道近似圆形的拱门,好似一轮轮满月,像极了古典园林建筑中的“月洞门”。
因此,人们都叫它“月洞柏”。

△树根形成近似圆形的拱门
树根奇特的月洞柏,树干也同样令人称赞,尤其是一枝几乎与地面平行的树干,仍然要“倔强”地抬起头来,枝叶努力向上生长,与上面的另一支树干形成了倾斜的“V”字形。
“月洞柏”独特外貌的形成,源于古树与自然力量的持久博弈。

△土台上的“月洞柏”
自然的雕琢
“这棵树什么时候倒的,我们也都不知道了,以前,虽然这里的土要多一些,地也平一些,但是树根也已经露出来了。”郑金雷老人今年90多岁了,说起村里的“月洞柏”,他只记得以前雨水冲刷,树根越露越多,孩子们在这树下玩耍,在树根下钻来钻去;古树的树荫下,大人们在休闲乘凉。
“月洞柏”位于郑沟村的东北方向,距离它一百多米处,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岱岳庙。“这棵树可能原来就在庙里面,现在庙的范围缩小了,树就到了庙外”,村民张文占指着不远处的岱岳庙说。

△苍劲有力的古侧柏
古侧柏见证了郑沟村的变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记忆,也在岁月的精心雕琢下变成了“月洞柏”。
或许是多年前的一场狂风暴雨,让这棵原本笔直挺立的侧柏遭受重创而倾倒。为了获得自身的平衡,为生长获取养分,古树的根开始向下生长。

△倾倒的树干
“由于植物的向光性,这棵侧柏的树枝继续向上生长,让树根产生了弯曲,在经年累月的积累下,才形成现在的样子”,古树保护专家、登封市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科靳红军告诉我们,“这其中还有水土的流失和风力的作用,大自然和古树的生命力共同塑造了‘月洞柏’。”

△村民们在古树下闲话家常
永远的传承
在郑沟村,与千年“月洞柏”一同扎根于这片土地的,还有赫赫有名的舞狮与“大水”音乐。
早在解放前,每年正月十六,村民们都会献上数小时的精彩表演,单桌倒椅、银晶推磨、上塔、倒塔等高难度舞狮动作令人叫绝;而为其伴奏的“大水”音乐,阵势浩大,几十人同场演奏,三十路鼓名传承至今,成为郑沟村的文化名片。

△村民们演奏“大水”音乐(受访者供图)
郑沟村党支部书记郑晓辉给我们看他手机里保存的视频,这是今年春节期间,村民们演奏的“大水”音乐,田野里,几十张大鼓同时演奏,震天的锣点声回荡在全村上空,此时“月洞柏”就像一名默默的听众,静静聆听着这激昂的旋律,感受着村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大水’音乐的演奏中来,这是我最高兴的”,郑晓辉说,“古树‘月洞柏’和这些传统文化一样,都是我们村的‘宝贝’,要想传承好,还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月洞柏”与舞狮,一静一动,构成了郑沟村最亮眼的名片。他们也在村民共同的守护下,不断延续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树根高高隆起
共同的守护
村民们世世代代与古树相依的情感,也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守护行动。
“现在我们看到的土台和古树的样貌,都源于我们在2023年进行的保护措施”,郑晓辉说,“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我们用砖石将土台底部围了起来,还对树根部分进行了覆土,对树干进行了支撑”。
“这次保护不仅有巩义市林业局和村里的投入,广大村民也踊跃捐款捐物”,郑晓辉带我们看树前的石碑,上面刻着捐款的单位和村民的名字,“现在村里有专人负责对古树进行守护,平时观察树的生长状况,旱的时候及时浇水。”
这份由内而生的保护意愿,仿佛为倾倒的“月洞柏”提供了坚定的根基,而一份“司法保护令”,又为它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司法保护令
今年6月5日,第54个世界环境日,“月洞柏”旁的小路上突然变得热闹起来,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巩义市人民法院联合小关镇人民政府、巩义市林业局,为千年古树发出《司法保护令》,保护令从养护管理、环境维护、行为禁止等维度划定了“法律红线”,法院、林业局、村委等相关人员还现场签署《保护责任书》,以“司法文书+责任背书”形式压实了保护责任。
“‘保护令’主要是落实了对古树的保护责任,如果古树的健康出现问题,我们去找林业局,他们就得管,如果是平时保护措施不到位,林业局也可以以此追究村里的责任”,郑晓辉说,“有了《司法保护令》,对古树的保护,从‘被动守护’迈向了‘主动法治’”。

△粗壮的树干
千百年来,“月洞柏”就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屹立在郑沟村的土台上,而这份由《司法保护令》、村民守护、社会参与共同编织的保护网,将为这棵千年古树遮风挡雨,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绽放独特的魅力。

△柏子
自然造化、人间烟火与司法力量,在这棵千年“月洞柏”身上交织成最美的和声。
这道由树根长成的“月亮门”,也将永远敞开,迎接每一个怀揣着敬畏与热爱之心的人,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人类守护的力量。
我在这儿
郑沟村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小关镇
编者按
“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守护自然与文明的珍贵遗产指明方向。
2025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部我国首部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行政法规,以法律的坚实臂膀,为“绿色国宝”筑起全方位守护屏障。每一棵古树都是活着的历史典籍,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文化根脉,延续文明薪火。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在郑州这片热土上化作跨越时空的生命交响。从阡陌交错的农耕时代到钢筋森林的现代都市,郑州的古树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忠实地记录着城市版图的沧桑巨变。
中原网推出“古树长歌·根脉中国——寻访郑州古树”大型系列策划报道。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郑州的古树,就像去见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探寻它们所蕴含的岁月故事。
全城寻树
您家巷口可有会讲故事的百岁树翁?
一棵古树,一段往事,一腔乡愁
如您有古树线索可与我们联系
我们一起守护城市年轮

策划 | 张新彬
统筹 | 辛晓青
执行 | 赵宁 禹亚楠
撰文 | 袁连贺 付智军
摄影 | 袁连贺
视频 | 杨飞
编辑 | 王淑
校对 | 李哓影
设计 | 张雪宁
特别鸣谢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局/郑州市园林局/郑州市林业局/巩义市小关镇人民政府/郑沟村村委会
以及每一位热爱古树的市民朋友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