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赳赳×余世存 《大学》第二讲: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余世存 原创

2025-10-28 09:25

直播主题:《大学》第二讲: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直播嘉宾:胡赳赳、余世存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首先需要搞清楚什么是本,什么是末,不能本末倒置。在明明德是本,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末。本是体,末是用。而明明德的本是修身。

书法末技也,末道也。书法的本质是识文断字、读书、追求义理。

25岁之前的教育都在吸收,25之后出去用,用25年到50岁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时候可能才稍微有一点点心得。古人教我们14-15岁就开始明明德,将来亲民,目标是止于至善。

从道家角度解读,注重固本培元,只有固本,树梢才能伸长得更远,能量需要专注在根本上。

无论儒家还是道家,这句话都是需要让我们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存在只注重孩子的细节末节,不注重根本。前25年需要潜龙勿用,固本培元。就像一棵树,树根水平延伸范围 (根幅) 通常接近或略大于树冠范围,要想枝繁叶茂,必须根系要扎得足够深,足够宽。

大学是每个生命走入的必经之路

大学是大人之学、不一定非进入统治阶层行列,实际上是从阶层之学变为伦理之学,是精神贵族,每个生命走入的必经之路。民国文学批评家李健吾说,中国文化有一个很了不起的地方,遇到事情绝不哭天喊地,体现了人性的高贵和尊严。

拓展学习

《赳赳说千字文》

“體”的左边是“骨”,右边是古代祭祀时拜神用的物品,是在容器里放着的一些用于祭祀的珍宝。这意味着我们身体里有很重要的宝贝。所以体的本义是指我们身体就是一个大宝藏。

我们的身体才是大金矿

我经常跟人讲,很多人是守着金矿去“讨饭”。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富饶的大金矿,但我们却要过度使用它去换取日常所需的开支费用。我们守着这个金矿,却没有运营金矿的钱,所以很多时候过的是一种心不甘情不愿的生活,忙忙碌碌,皆为讨生活,混口饭吃。我们很多人都是这种命运。因此怎么样使用我们的宝贵人身,去换取我们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也就是“天命”,就变成了一个大学问。

人需要一个身体使用手册,由此才能使用好、维护好自己的身体,在不过度消耗本钱(身体)的情况下,用本钱产生的利息去做事。“宝剑用后急需磨”,再锋利的宝剑,使用后都会有损耗,更别说身体了。因此,要让身体时常回到“守中”的状态,不要让“贵体欠安”。《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第一,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处在损耗的状态; 第二,要时时保持精神内守的充盈状态,节欲少事; 第三,让生命找到存在的更重要的意 义,找到自我的使命。

这便是读懂“体”这个字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本节来自胡赳赳《赳赳说千字文》P15-P16页

盲龟浮木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第四零六经)原文

一时,佛住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正,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

阿难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龟若至海东,浮木随风,或至海西,南、北四维围绕亦尔,不必相得。”

佛告阿难:“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所以者何?彼诸众生不行其义、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实,展转杀害,强者凌弱,造无量恶故。是故,比丘!于四圣谛当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毘舍离城中猕猴池旁边的重阁讲堂。

那时世人之尊,告诉诸位佛弟子:“好比大地都变成大海,有一只眼盲的龟寿命无量劫,一百年才把头伸出海面一次。大海中漂浮着一块木板,上面只有一个孔,这块木板随着海浪在大海中四处漂流,随着海风东西漂荡,而盲龟一百年才把头伸出海面一次,能够恰好遇到这个木板的孔吗?”

阿难告诉佛陀:“不能,世人之尊。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这只盲龟如果游到大海东边,而这块浮木却随着海风飘到了大海西边,南边北边等四个方向,木板围绕漂流也是如此,不一定能够相互遇到。”

佛陀告诉阿难:“盲龟和浮木,虽然不断地互相错过,但也偶尔重新相遇。愚昧无知的凡夫俗子,在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五道中漂泊流转,偶尔短暂地重新得到人身,着要比盲龟得孔难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那些众生,不做有利益的事、不做符合正法的事情、不做善良的事情、不做契合真如实相的事情,反而不断地互相杀生害命,以强壮者欺凌软弱者,造作了无量无边的恶业。所以,比丘们,尚未现观四圣谛的人,应当精进勤奋修行,生起增胜上进的意愿,修学现观圣智。”

佛陀说完此经后,佛弟子们听了佛陀的教导,都心中欢喜并信奉修行。

佛教有偈云:“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今生不借此身渡,更待何生渡此身。”

王道之学

《尚书·洪范》中的“王道”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王道”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孙中山曾上书李鸿章,这封信的核心是提出的中国富强的四大纲领:“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他认为这是“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 

人尽其才:主张改革教育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因材施教,使每个人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地尽其利:主张学习西方农业科技,兴修水利,发展矿业等,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物尽其用:主张发展现代工业,采用机器生产,提高效率。

货畅其流:主张修建铁路,发展航运,保护商业,打破国内关卡,让商品自由流通,同时发展国际贸易。

原文节选(开头部分):“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大同是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一种政治思想,也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伦理设计。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注:《礼记·礼运》。)

1924年1月27日,孙中山开始在广州国立高等学堂演讲三民主义, 每周一次,至8月24日因对付商团叛乱及准备北伐而中辍, 这是孙中山思想主体部分较为全面系统的表述。在《民族主义》第6讲的末尾, 孙中山总结说:“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便先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这便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大责任。诸君都是四万万人的一份子,都应该担负这个责任,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91页。)

孙中山所说的“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把《大学》所标榜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我国传统的“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他把道德范围的东西放在知识范围中来探讨,认为应该先从个人的内省与自我完善做起,讲究自身的文明修养,然后才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孙中山沿袭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家族是国家的基层团体,由家族而宗族而国族,合群图强然后才能讲民族主义,而且只有先恢复民族主义才能讲世界主义。他的最高理想是:“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这便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大责任。”(注:《孙中山选集》,第691页。)

二是力图以王道与霸道这两个古老词汇来区分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他曾经明确指出:“东方的文化是王道,西方的文化是霸道;讲王道是主张仁义道德,讲霸道是主张功利强权;讲仁义道德,是由正义公理来感化人,讲功利强权,是用洋枪大炮来压迫人。”

为什么说华盛顿是儒家思想的执行者?

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主张君主的权力不应为一家一姓之私产。华盛顿在其政治生涯中最被称道的一点,就是在两届总统任期结束后,自愿放弃权力,回归平民生活。这一行为避免了权力终身制和世袭制的出现,为美国共和政体的平稳运行奠定了基石。这与儒家对“禅让”和“公天下”的古朴政治理想有某种程度的呼应。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在其著作《瀛环志略》中就盛赞华盛顿“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

儒家强调“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自身的德行是治理好国家的基础。华盛顿在其政治生涯中,也以其个人高尚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国人的尊敬,并为后世树立了典范。他坚信共和制,认为政府权力来自于人民,应服务于人民,同时主张建立一个高效但权力有限的联邦政府,以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