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贾平凹最新长篇笔记体小说《消息》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5年10月26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贾平凹最新长篇笔记小说《消息》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地坛公园 神库方泽轩文博中心举行。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邱华栋,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评论家潘凯雄,《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评论家刘琼,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黄志坚,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吴良柱,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中共东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嘉等众多知名评论家、学者、嘉宾,齐聚一堂,出席了新书发布会。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藏永清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贾平凹文学创作52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结下的深厚友情,贾平凹的作品点起了当代文学的星光,从斩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满月儿》,到掀起地域写作浪潮的《商州三录》,再到拿下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的《浮躁》,他的创作始终步履不停;《秦腔》更是摘下茅盾文学奖、《古炉》斩获施耐庵长篇小说奖与红楼梦文学奖、《带灯》获评“中国好书”、《山本》《暂坐》《河山传》连续入选长篇小说年度金榜。而这些作品中,比如《古炉》《带灯》《山本》《秦腔》《老生》《定西笔记》《秦岭记》等等,都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次贾老师又把他凝聚汗水与智慧的最新作品《消息》交托人文社出版发行,可见他与人文社的深厚情谊和他对出版社的信任。
贾平凹新作《消息》以笔记体小说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脉与当代现实深度融合。作家以“倾听者”姿态捕捉民间烟火气,赋予作品厚重的生活质感,90余则短篇勾连成“当代山居图”,承袭《聊斋》《山海经》的笔记传统,又以“水经流图”结构实现散文与小说的跨界融合。通过黄河滩的劳作者、山民的生存哲学,折射时代变迁中不变的文化根系,完成了对“人间性”的哲学叩问。
这部作品再次表明,贾平凹始终是中国文学大地上最虔诚的耕作者——以秦岭为砚,以黄河为墨,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为读者拓印出一部“可听、可看、可感”的立体史诗。该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年9月出版。
在一个半小时的文学对谈环节,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邱华栋,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评论家潘凯雄,《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评论家刘琼分别对《消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系统阐述与高度评价。邱华栋说,《消息》是一部丈量中华黄河文明、激发爱国之情之作,是书写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之作,是展现各阶层人物人性、命运之作,每一次阅读带来的是万花筒式阅读感受。
潘凯雄说,平凹兄自1973年发表作品,50余载创作22(23)部长篇小说,始终奉行“每一个句子无愧于自己的母语”,其作品艺术表现手法独特。诚文坛之凤毛麟角。刘琼说,以“锦绣文章老更奇”开头,贾先生的作品是质朴与诗性的结合,打通古文、方言、现代汉语的内里关联,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书的装帧如文本一样锦绣辉煌。
大家称赞《消息》是贾平凹长篇小说中一部艺术表现独特的大作品。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他说,多年来一直坚持手写创作,写作时身体是疲劳的,但精神是旺盛的,写文章是一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过程,金木水火土,对生活要进得去、出得来,写出来的才是好文章。他在回答读者现场提问时说,要保持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保持机警之心,对写作保持寂寞之感。
作家要始终保持对社会生活的饥饿感。他说,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我的福地,自《守顽地》到《定西笔记》,从《古炉》《秦岭记》到《消息》,出版社30年来先后推出了54本作品,感谢几十年来,人文社如同相知相惜的老友,多年来彼此一直相互支持和信任。作家只有脚踩大地写出更好的作品报答出版社和读者的厚爱。
新书发布会由《人民日报》推介知名博主赵健主持。寒风挡不住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热情,出版社带到现场的2000册《消息》一时成为洛阳纸贵抢售一空,来自陕西、宁夏、河北、北京等800余人参加了新书发布签售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