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名师芦华云:深耕杏坛二十八载,她用热爱与坚守书写教育华章

西窗微雨 原创

2025-10-27 11:33

中牟新区弘毅高中   李志霞

采访芦华云老师有三个原因:其一是受张朝晖老师的邀约,专访一些在中牟较有成就的外乡人,芦老师正符合这一条件。她是南阳人,从1998年毕业来到中牟任教,迄今已深耕中牟教坛二十八载,依然初心不改,保持着对教育的一腔热忱。

其二是她在教学、教研上的那股子钻劲儿,既是我学习的榜样,也堪称教育届的楷模。晋级是很多老师们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晋级之难,难于上青天。对于中小学老师来说,晋升副高职称已经是难上加难了,晋升正高职称的难度不亚于登顶珠穆朗玛峰。而芦老师在三十六的时候就晋升了副高级职称,之后她并没有选择躺平,而是孜孜不倦,勇于攀登新的高峰。2023年6月,她在河南省中原名师培育工程中,经推荐、选拔、培训,被确定为中原名师,中牟县获此殊荣的仅此一人。从初为人师,到县级名师、市级名师、省级名师,再到中原名师,层层遴选,最终从几百万教师队伍里脱颖而出,可谓“万里挑一”。2024年12月她又被评为正高级教师,目前中牟县中小学一线教师获此职称的也只有她一人。

写芦华云老师还有一个原因:我与她做同事多年,她的勤奋执着、她的精益求精、她的和蔼可亲就像涓涓细流一样,既影响了我,也滋润了学生们的心田,照亮了很多年轻老师执教的路。她深受学生的爱戴,在她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弘毅高中老师们“爱生如子”的优良传统,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曾经的“搭子”,蜕变成教育园地的金凤凰

芦华云老师的爱人胡进是一名政治老师,也是中牟教育界的佼佼者,夫妻二人都是河南省名师。他们俩都是外地人,都为中牟县的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家里,他们俩也经常切磋教学技能。胡老师正看电视呢,灵感就来了,原创一道政治题,并且他原创的题还多次被省、市教研室选中,芦华云也不甘示弱,也学会了原创试题并且获了奖。

谈到当初为什么会来中牟任教,芦老师温婉又略带羞涩地笑着说:“我是搭头儿搭过来的。”她的幽默与真诚把我也逗乐了,我笑着说你太谦虚了,她说这是老校长的原话。不过老校长后来还说了一句话:“芦华云,你这个搭头儿没白搭。”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初学校领导去信阳师范学院选聘老师时,领导一眼就相中了她优秀的男朋友胡进——胡同学在十三大院系的教学比赛中曾斩获第一名,而她的专业属于非师范专业,领导不想要,但是胡进答应来中牟任教的条件就是把他的女朋友芦华云也带过来,领导也没想到这个“搭头儿”搭进来的老师竟然这么的“值”!  

她不甘于平凡,和老公拼着劲儿干。刚毕业那几年一直教高三,年年成绩都特别好,她的努力与优秀很快让领导与同事们刮目相看,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特别值得骄傲的是刚毕业四年就参加了全市高中物理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她从几百个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一个特别珍贵的市级荣誉,这份荣誉在晋级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她年纪轻轻就晋升了副高级职称。   

有老师就跟她开玩笑说:“芦老师,你躺平吧!”她却想:“躺平多没有意思啊!”她依然乐此不疲的研究自己喜欢的课堂。

以爱为引擎,将专业智慧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育不应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而应该是教师用心去理解、引导、激励学生。

她每一年的开学第一课都会围绕着学生的目标教育展开,但措施又不完全一样。比如采用“水到渠成说”“要想谋其位,应当有所为”等等形式。她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采用培养“助教”等形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让思维真正发生,培养学生成为精专有为的青年。她的课堂上学生都是积极参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大家集思广益,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物理学科难度大,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但芦老师非常擅长借助情景来进行趣味教学,她的课堂上常常妙趣横生。比如在2018年1月31日那个晚上,她和学生一起看超级大月亮,一起见证“超级月亮”邂逅“月全食”,而特别巧合的是他们当时他们刚好复习到几何光学,刚好也讲了月全食的形成原因,那次的月全食好像就是为他们学习光学而配合发生的,天宫也在像配合他们复习功课进行的物理演示实验,这样的课堂肯定会让学生终身难忘。

芦老师还很喜欢做学生的“个案研究”,研究学生一学期的变化。在开学的第一课,芦老师分享了往届学生的个案研究成功案例,课后就有学生单独找到芦老师说:“老师,我想成为你的小白鼠,你关注我,看一年后的我,一定有非常大的变化。”她采取的是教师期望理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是一种成功的心里暗示法,成功的机率很大。

教育是点燃心灵火种的艺术,芦华云老师深谙此道,用独特的育人理念与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她的教育实践,既饱含着对学生未来的深切期许,又融入了科学的教育理论,在潜移默化中助力学生蜕变。

    学生如是说:“芦老师想让我们成为健康、博爱、精专、有为的青年,这是对我们的期许。”

传播经验,无私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在教育的百花园中,芦华云老师如同辛勤的园丁,不仅悉心培育着学生,也像一盏明灯一样指引着年轻人前行的方向。多年来,她以深厚的专业素养、独特的教学智慧,孜孜不倦地提携年轻教师、引领着工作室成员不断钻研,为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陈文浩和高留铃两位青年老师是中原名师芦华云高中物理工作室的助理。他们说:“芦老师要求我们工作室成员熟读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进行达标课评比时因为深入研究物理核心素养,在优质课设计的过程利用所领悟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我们的课都获得了中牟县达标课一等奖。”

芦老师的课是推门课,她每天给组内的青年教师做示范课。李静雯和许凯君两位青年教师是芦老师的拜师结对的徒弟,两位青年教师参加工作的前三年,几乎每天都听芦老师的课,其中的一节课《电容器电容》,让李静雯和许凯君两位青年教师印象特别深刻。芦老师讲这节课的时候,第一节在第一个班级讲用的是课件,第二节到第二个班刚上课时突然停电了,当时无法使用课件上的图片和动画演示,芦老师就随机应变,很快调整了教学方式,熟练地把课件上的电容器充放电电路图和控制变量法探究电容的电路图画了出来,这让两位年轻教师很是佩服芦老师的专业素养。

芦老师在集体备课时以此为例,指导年轻教师要提升自己物理基本功,要有课堂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芦老师的高中物理知识建构体系和教学策略影响着年轻教师,让他们的教学专业水平很快有了提升。她还把自已以中原名师的身份,从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学到的先进经验传递给组里的老师。在芦老师的带领下,弘毅高中的物理教学逐步有了自己的特色。

研以致远,携手共筑教育梦

她见多识广,博采众长,站在了课题研究的前沿。2024年在弘毅高中举办的暑假集中教研活动中,芦华云老师为弘毅高中全校老师做示范,讲解了《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她围绕大单元教学的核心理念和实施策略,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示范,会后又毫无保留地对大家进行答疑解惑。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形式,教师们对大单元教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纷纷表示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实践和推广。

“虽然芦老师是物理教师,我是英语教师,但是我进行的课题研究和论文书写是芦老师进行方向性指导的。”弘毅高中的英语教师张明伟这样说,并对芦老师提供的论文参考表达了感谢。

暑假是很多人用来修养身体、陪伴家人的好时机,而对于芦华云老师来说却是进行教学研究的好时机。在2023年的暑假,芦老师带领十人的团队进行教研活动,分别进行了《圆周运动》教材重构、素养立意试题设计、学科单元教学设计、学科主题探究活动。

一个假期从开始的困惑迷茫到在反复研讨中拨开迷雾,在思维碰撞中凝聚成共识,成员们付出了很多,他们以笔为剑,日夜攻坚,将零散的灵感与海量资料编织成系统框架,最终每项各整理了八千字左右。经过不断的研讨修改最终形成了三万多字的定稿,并获得市级优秀校本教研成果奖励四项。参与教研的十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教材的理解、试题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实践探究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她的研究硕果累累:在进行教材的研究过程中整理书写了《利用好物理教材中的边边角角》,在新课讲解的过程中书写了《例谈高中物理模型的建构——交变电流的产生》,在发现学生在做题时存在“想当然”现象时,根据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形成文字《克服"想当然"思维定式,发展科学思维》,在研究分层教学时形成《例析高中物理差异化分层作业设计》,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为了达到育人目的书写了《传统文化融入作业设计落实物理核心素养》,在研究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中形成《基于教考衔接的物理创新作业设计》,在常年的高三毕业班教学过程中对备考策略进行归纳总结写成了《核心素养视域下“滑块—木板”模型分析与备考策略》《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动态平衡解题方法选择分析》《函数作图法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高考物理需要学会哪些读数》等文章,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整理书写了《“看”透黑匣子提升解题力》,在格物社团进行暑期投石机实践作业实施的过程中写出了《“投石机”原创试题设计》,这些文字她经过加工修改然后投稿,分别被发表到了《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湖南中学物理》《招生考试之友》等杂志,其中《物理教学》是国家核心期刊,能在这上面发表文章非常不容易。

根植沃土,感恩学校努力托举

凭借着中原名师的身份,她有了许多外出学习的机会,在江浙一带,她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经验,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给予了她不断探索的动力。在去澳大利亚学习的过程中,芦华云老师既开阔了国际视野,见识了外国先进的教育条件,对的未来的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同时也体会到了作为中国教师的自豪感。她说:“虽然我们中国教育的创新性不足,但我们的延伸性很强,我们的综合实力并不比外国差,我更容不得别人说我们不好。”谈到这段出国的经历,她非常感谢弘毅高中丁桂芳书记和李建军校长的大力支持。

在芦华云的专业成长轨迹中,学校始终是托举她向上的坚实臂膀。弘毅高中为其搭建的 “中原名师工作室” 平台,不仅提供了教研经费与资源支持,更通过 “青蓝工程” 师徒结对机制,让她得以系统地引领青年教师。学校每学期开设的 “达标课优质课示范课”,成为她带领青年教师打磨教学技艺的练兵场,而“跨学科教研”,更打破了学科壁垒,让她的教育创新获得多元滋养。正如学校丁桂芳书记所言:“我们要做教师成长的摆渡人。” 从澳大利亚研修机会的争取到市级教研成果的孵化,学校以制度保障与资源赋能,让她的专业成长与学校发展形成了同频共振的良性生态循环。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有”时代新人,让青春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出绚丽之花。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到民族复兴中来,练就过硬本领,勇担社会责任。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也是一场坚韧不拔的朝圣,要培养出创新性人才,教师首先需从思想上来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然后从行动上进行具体的教育改革,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芦华云老师就是这一教育理念的优秀践行者,她二十八年如一日,深耕教育沃土,坚定教育初心,坚守教育使命,用温柔的话语和如磐的信念诠释着教育的力量。

在芦华云的专业成长轨迹中,学校始终是托举她向上的坚实臂膀。弘毅高中为其搭建的 “中原名师工作室” 平台,不仅提供了教研经费与资源支持,更通过 “青蓝工程” 师徒结对机制,让她得以系统地引领青年教师。学校每学期开设的 “达标课优质课示范课”,成为她带领青年教师打磨教学技艺的练兵场,而“跨学科教研”,更打破了学科壁垒,让她的教育创新获得多元滋养。正如学校丁桂芳书记所言:“我们要做教师成长的摆渡人。” 从澳大利亚研修机会的争取到市级教研成果的孵化,学校以制度保障与资源赋能,让她的专业成长与学校发展形成了同频共振的良性生态循环。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有”时代新人,让青春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出绚丽之花。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到民族复兴中来,练就过硬本领,勇担社会责任。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也是一场坚韧不拔的朝圣,要培养出创新性人才,教师首先需从思想上来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然后从行动上进行具体的教育改革,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芦华云老师就是这一教育理念的优秀践行者,她二十八年如一日,深耕教育沃土,坚定教育初心,坚守教育使命,用温柔的话语和如磐的信念诠释着教育的力量。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