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台湾光复纪念日”:记忆从历史回到现实

高见科技论 转载

2025-10-25 00:07

今天,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表决,将10月25日正式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这一天并不是新创造的节日,而是一次被重新唤起的历史回声——1945年10月25日,日本在台北中山堂签署投降文书,结束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从那一刻起,台湾重回祖国版图。如今,距离那场受降仪式已经整整八十年,中国再次以国家立法形式纪念这一天,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在历史的时间轴上,1895年的《马关条约》是一个痛点。那一年,甲午战败的清政府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中国的东南门户被迫打开。从此,台湾进入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日本在岛内实施文化同化政策,改姓、改语、改史,甚至改信仰,企图让台湾人“脱中化”。但事实证明,民族的记忆不会被剥夺。五十年间,无论是1895年的乙未战争、1915年的西来庵起义,还是抗战时期的地下抵抗,台湾同胞从未停止反抗。每一次血的抵抗,都在告诉世界:他们从未忘记自己是谁。

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台湾迎来命运转折。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必须归还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包括台湾和澎湖列岛。1945年10月25日,中国代表陈仪在台北中山堂接受日本投降,那一刻,象征的不只是政治归属的改变,更是民族尊严的复归。彼时的台湾街头,处处悬挂“光复”二字——那是喜悦的呐喊,也是历史正义的实现。

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是一次“记忆政治”的回归。它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确认,更是国家叙事的一部分。过去几十年,“台湾光复节”长期被淡化、甚至被曲解。而如今重新确定纪念日,是要告诉所有中国人:台湾回归的历史从来不是“偶然的恩赐”,而是中国人民用抗战胜利换来的应有之义。它是历史正义的延续,是民族命运的注脚。

这一决定的出台,也意味着大陆对台政策进入一个新的“叙事阶段”——从强调“和平统一”到强化“法理记忆”。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这种纪念并不仅仅是象征性的,它有现实的政治与心理意涵。纪念日不仅是“纪念”,更是“宣示”:台湾自古属于中国,这一事实无可置疑,也不容挑战。

更重要的是,这一天被重新定义,还传递出一种信号——中国不只是“谈历史”,而是要“把历史收回现实”。当下两岸关系复杂多变,国际社会干扰不断,但“台湾光复纪念日”的确立,是国家层面对历史的主动回应,也是一种制度化表达。它让年轻一代知道,台湾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政治议题,而是百年民族复兴过程中最深的一道历史伤口。

今天的我们回望1945年,能更清楚地理解“光复”两个字的重量。那不仅是胜利的庆典,更是民族精神的凝结——它提醒我们,中国的每一次屈辱都不该被遗忘,中国的每一次复兴都源于自我觉醒。从甲午到抗战,从分裂到统一,历史的周期总在告诉我们:只有强大的国家,才有完整的领土;只有清醒的民族,才有持久的和平。

设立纪念日,还有一个隐性的意义:让历史成为共识的纽带,而不是政治的裂痕。它不仅属于大陆,也属于台湾2300万同胞。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血脉、语言、文化、记忆这些深层连接不会被割裂。纪念台湾光复,不是为了重提悲伤,而是提醒我们,民族的未来必须建立在对过去的正视上。正如那句老话:“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八十年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八十年后,中国以国家立法的形式让这一记忆重生。历史的镜头在轮回,但叙事的主导权正在回归。当年轻一代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这条新闻、看到“台湾光复纪念日”五个字时,他们或许会第一次认真去了解这段历史。那正是设立这一天的最大意义——让记忆成为新的教育,让历史成为共同的信念。

台湾光复,不只是历史的结束,更是复兴的开始。从1895到2025,从割让到光复,从屈辱到纪念,这是一条中国人走了130年的回归之路。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既是对过去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宣言:一个完整的中国,才是民族复兴的最终图景。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等待被我们重新点亮。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