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心生之境》:商业的终极答案不是更快,是“心安”

酒管财经 原创

2025-10-24 10:16

不谈经验,没有说教,一位60后写的一本拒绝“伪成功学”的商业哲学著作最近在不少年轻创业者的社交圈里火了。

在我拿到季琦新书《心生之境》的那个下午,微信群里还在不断弹出各种“商业导师”的推送。

他们热衷于传授各种“心法”、“秘籍”,先卖人设再卖课。

在商业领袖出书几乎成为一种标配的今天,在人人争先恐后地扮演导师角色的时代,季琦的《心生之境》与普通的企业传记或商业著作截然不同。

作为连续创立携程、如家、华住三家百亿级企业的创业者,季琦却在新书中主动剥离了所有身份——不做“企业家”的姿态,不谈“成功者”的经验,不摆“布道者”的架子。

相反,这本书更像一本“三无”之书:不说教、不否定、不谈钱。

无用的“哲学”:“大用”的基础

在这个盲目奔跑的时代,季琦用《心生之境》叫停了每一位低头赶路人的脚步。

《心生之境》开篇,并不是长篇大论的个人经验和方法论,而是长达12章的“宇宙观”。

季琦没有如常规商业著作那样直接切入管理或创业话题,而是探讨了“人和其它物质有何区别”、“光速为什么不可超”、“时间为什么不可逆”等哲学问题。

这种写法,在商业书籍中堪称“离经叛道”。

毕竟,按照常规思维,一个酒店集团创始人谈论这些与业务无关的“玄学”,难免有故弄玄虚之嫌。

但季琦的思考却有其内在逻辑:他想引导读者先确立世界的本质和生命的价值,再由此推导出商业行为的准则。

图源:果麦

在季琦的哲学观中,他将“心”视为观念世界,把“境”视为实体世界。

这种哲学观直接映射到华住的商业实践中,华住集团旗下的酒店品牌(如汉庭、全季)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季琦先厘清了理念世界,再让其转化为实体世界的产品。

他还在书中写道:“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追寻生命的意义,追寻了半天,今天的结论是——生命无所谓意义,只有过程。”

这种形而上学的思考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直接指导了他的商业决策。

比如,季琦从“众生皆平等”的理念出发,在华住内部推行“客人不必是上帝,员工也不必卑躬屈膝”的平等文化。

为此,华住20年不跟风做噱头产品,始终守着“服务于人”的底色。

华住第10000家店:汉庭酒店林芝墨脱店 图源:华住官网

这与当下商业世界的浮躁形成鲜明对比。在追逐风口、概念翻新的环境中,季琦坚持认为:“这个时代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深度。”

他限制自己对社交媒体使用,把重要文章打印出来读,定期做“数字排毒”。

在华住内部,他更是推行“深度工作法”,要求管理层每周必须留出“不被打扰的思考时间”。

从季琦在华住的实践中不难看出,真正的商业智慧不在于追逐表象的技巧,而在于对本质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往往来自于那些看似“无用”的哲学思考。

而这种哲学高度让华住在行业波动中保持稳健上升——从火车站旁边的一家汉庭,成长为全球第四大酒店集团,拥有超过1.2万家门店和近2.9亿会员。

不谈“成功”的成功学

获得成功,大概是所有人的向往。

这个充满机遇和竞争的时代,激发了人们追逐成功的渴望,但奋斗的过程是漫长而寂寞的。

抓准了人们的渴望和焦虑,“成功学”便已“成功”了大半。

我读过太多企业家的著作,其中大多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成功学的自我包装,另一类是管理经验的机械堆砌。

直到:翻开季琦的《心生之境》,我才意识到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反成功学”商业哲学书。

当大多数企业家传记沉迷于构打造成功人设时,季琦却卸下所有滤镜。

他先是在书中开篇明义:“本书开篇长文,是我对自己这些年所学所思的小结,我将之视为自己完整的‘心’。与之相比,其他记录工作和生活的短文,则是心在不同时空化出的‘境’。”

这种坦诚使得《心生之境》从一开始就与传统的商业书籍划清界限。

传统商业书籍热衷于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而《心生之境》却直指经验的局限性。

季琦在书中剖白了自己的三次“至暗时刻”:大学时难融周遭、找不到自我;创业时离开如家倍感被否定;汉庭发展又遇投资决策困境。

“企业和普通人一样,也会焦虑、受挫,也有找不到方向的时刻。”

我创业好几次,侥幸成功,并非因为我是天才,而是因为我不断迭代、排除、求证。成功是深度思考的结果。”

而这正是季琦全书的核心理念——深度思考比经验积累更为根本。

在商业与哲学的交叉点,季琦不是站在成功企业家的高度向下灌输,而是以平等、探索的姿态,引导读者共同思考。

在他看来,企业外在的格局(“境”),不过是创始人内在思考(“心”)的延伸。酒店不仅仅是建筑和服务的集合,更是心灵秩序的物化。

基于这一认知,华住的产品哲学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当同行业沉迷于硬件功能堆砌和服务增值时,季琦却提出了“极简主义”的理念。

季琦奉行的极简主义的简,并不是指简单,也不是指简洁,而是指一种平衡的状态,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微妙的稳定。

他曾在《酒店十宗罪》一书中分享:一些高档酒店为了彰显仔细体贴,会用袋子装着当日报纸,再挂在门把上。早上客人急匆匆出门,关房间门时报纸袋卡在门缝里,只能扔地板上。

这种堆料式的服务内卷,最终只会感动自己。

于是,季琦选择“用最小的力气做最好的动作”,将这种“少即是多”的理念贯穿在华住的酒店体系中。

从汉庭、全季到城际酒店,从东方审美到包豪斯设计,华住始终删除冗余、强化核心体验,将用户真正需要的床、热水、Wi-Fi做到极致。

这种“极简主义”不是成本控制的被动选择,而是对商业本质的主动回归。它来源于季琦对宇宙“极简”底层规则的信念,是典型“由心至境”的思考路径。

由心至境:中国商业思想的成熟标志

现在市面上不少商业著作,都弥漫着一种急于告诉你如何复制成功、如何快速变现的焦躁感。

然而,季琦是中国企业家中最特殊的那类——哲商。

59岁的季琦虽然是一位标准理工男,但他的谈吐、思想却又极具东方哲学色彩。

他将“大道至简”的哲学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做减法,万物归三,三归二,二归一,一归道”,最终都将归于“道”,归于“自由”。

回想1999年,马云刚开始创业时,曾说过许多前瞻性的话,但当时大多数人认为他是个“疯子”。

那个时代,中国有不少企业家脑海中多少存在着“中国人不如外国人”的思想钢印。

他们需要仰视西方商业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管理经验。

而今天,情况已大不相同。随着一批中国企业家的崛起,他们不仅能够平视世界,更意识到商业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追赶,而是成为引领世界向前发展的力量。

季琦的《心生之境》正是这一转变的明证。

书中没有对西方管理理论的盲目推崇,而是扎根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东方哲学与西方管理思想,形成独特的商业哲学。

在管理工具的使用上,他主张“东道西术”,就是结合东方的道和西方的技术手段来帮助管理:

在基层管理中引入法家、中层引入儒家、高层管理引入道家思想的同时,又借鉴西方酒店管理的经验,比如ERP系统、平衡计分卡考核等。

这种由内而外、由心至境的思考方式,代表中国商业思想正在走向成熟。

当中国企业不再满足于模仿和追随,而是开始从自己的文化底蕴中寻找智慧,提炼出独特的商业哲学,这无疑是中国商业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

品牌的死亡,往往不是因为老化跟不上时代,而是因为傲慢失去时代背景下的用户。

钟薛高、西贝、始祖鸟的接连翻车足以证明:

当一家企业和他的创始人开始居高临下地看待用户、拒绝共情、丧失倾听,它就不再是品牌,而是一种“旧权力”的活化石。

一个品牌真正的未来,不靠口号喊得多响,不靠酒桌和排场,靠的是文化、审美、产品力,靠的是尊重年轻人、尊重市场、尊重专业。

图源:联商网零售营业中心

更为难得的是,季琦在书中并没有给出成功的“标准答案”,而是在当前浮躁商业环境中告诫年轻人:

我想对读者说,尤其是年轻的读者说,一定不要躁,要心安。心安才能够专注,才能安身立命,否则容易随波逐流。心安的力量是强大的,最终将指引你到想去的地方。

这种拒绝定义他人的特质,使得《心生之境》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每位读者在其中看到的不是季琦,而是自己。

这本书不提供即插即用的创业经验,只是启发读者建立自己的“心生之境”。

也许,这正是《心生之境》在焦躁的市场中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深层原因:它不谈如何成功,只谈如何成为自己。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