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科:扎根基层的“全能卫士”

登封时报 原创

2025-10-23 11:56

正观新闻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王朝锋 刘庆晓 钟莹莹


背着警务包走在山间田埂,笔记本记满社区琐事;深夜亮起的值班室灯光下,梳理着案件线索——这是新警朱少科在偏远派出所的日常。朱少科,男,25岁,中共党员,郑州市航空港区人,2022年7月毕业于河南警察学院,从警2年多,他把“新人”的生涩揉进基层的烟火里,用脚步丈量辖区每寸土地,在“一警多能”的忙碌中,用一次次上门走访、一回回耐心调解,守护着群众的平安,在平凡岗位上写下属于“新警”的担当答卷。
青涩新警扛重担 摸爬滚打淬初心

2023年1月,刚从河南警察学院走出的朱少科,带着一身青涩与热忱,被分配至登封市公安局送表派出所。彼时派出所正逢人员调动、警力吃紧,所长陈晓飞将社区警务、内勤事务、行政案件办理三项重任一并交予他——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对刚结束入职培训、尚无基层经验的他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成长的序章。

初接工作时,朱少科对社区警务的认知还停留在“走村入户、记录信息”的模糊概念里:该选什么时间上门才不打扰群众?聊哪些话题能拉近距离?如何才能摸清辖区的“家长里短”?这些具体问题,让他一度手足无措。所长陈晓飞看在眼里,主动分享自己的基层经验:“当年在城区做社区民警,我总趁中午饭点去走访,群众在家,话也容易聊开;每天往居委会跑,多跟社区干部打交道,辖区的事自然门清;跟村干部唠透了,各组的特殊情况、群众的心思才能摸准,慢慢就成了大家的‘自己人’。”
这番话点醒了朱少科。他揣着“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的初心,开始在摸索中前行:没有老师傅时刻帮带,他就把所长的叮嘱记在笔记本上,遇到不懂的就追着前辈问;发挥警校所学的“三懂四会”专业能力,把每一次入户都当成学习的机会。乡间小道上常有他的身影:雨天见老人冒雨蹒跚,他立即停车将老人扶上车送回家;烈日下遇群众独自收麦,他撸起袖子就上前搭把手;得知有群众行动不便办不了身份证,他便联合户籍民警把“户籍室”搬到群众家中。
时光淬炼两年有余,曾经的青涩新警早已褪去生涩。如今的朱少科,不仅能张口道出本地的土语俗语,更能在与村干部的闲聊中,精准掌握每家每户的特殊情况,把群众的心思摸得透透的——从“不知如何下手”到“事事心中有数”,他用脚步丈量辖区,用行动践行初心,真正长成了群众信赖的“知心人”。
以心换心解积怨 情理相融暖民心

“只有充分了解群众需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爱心、细心、耐心对待每起警情,才能真正做到为民解忧。”这是朱少科扎根社区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他总带着热忱倾听民声,把每一次求助都当成要紧事,将每一处隐患都排查得滴水不漏,在琐碎的社区警务里,藏着他对群众的真心。

“村里的事没有惊天动地,却件件连着民心。”面对邻里间的磕磕绊绊,他凭着从实践中摸索出的调解经验,融情于法、耐心疏导,已成功化解10余起矛盾纠纷。朱少科负责的社区村庄,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治安案件,这份安宁,是他用脚步和真心换来的。
最让他难忘的,是辖区兄弟四人的土地纠纷。多年来,兄弟间因老大曾不赡养老人心存芥蒂,又在土地分配、树木归属上争执不休,三天两头争吵,成了派出所的“常客”。2024年4月,朱少科发现这一情况后,主动接下这“烫手山芋”,先和村干部反复商议,拿出按确权证分山地、场地四家均分的方案,可第一次调解就碰了壁——兄弟四人各执一词,谁也不肯让步,调解陷入僵局。
但他没气馁。此后的日子里,他跟着村干部一次次上门,逐个与兄弟谈心:对老大,他掰开揉碎讲法律,让老大明白不赡养老人的违法之处,唤醒他的责任意识;对其他三兄弟,他耐心疏导心结,劝他们放下过往芥蒂,还在分配方案上争取适当倾斜,化解他们的不满。记不清跑了多少趟、说了多少话,终于在他的坚持下,兄弟四人放下多年隔阂,在调解协议上签了字。当看到曾经剑拔弩张的兄弟,终于坐在一起平和交谈时,朱少科心里满是说不出的喜悦。“群众不是不明理,只是没找到解心结的钥匙。”这次调解让朱少科更有干劲:把群众放心间,踏踏实实解决难题,群众自然也会把自己放在心上。这份来自群众的信任,成了他往后扎根社区、服务群众的最大动力。
抽丝剥茧破案件 坚守执着护安宁

“打击违法犯罪是警察的天职,必须沉下心抽丝剥茧,让每一份证据都成为破案的关键。”这是朱少科刻在心里的信念。2023年4月,朱少科接到抓捕涉嫌敲诈勒索嫌疑人的任务后,他立刻联合多部门投入工作——白天跟进侦查进展,夜晚便对着海量线索反复推演,连续多日将下班后的时间都耗在分析嫌疑人活动轨迹上,终于精准锁定:嫌疑人当晚就在家中。

凌晨4点的街头仍裹着寒意,朱少科和同事悄悄在嫌疑人家楼下、车辆旁布下蹲守点。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天渐渐亮透,嫌疑人却始终没有露面。“肯定是分析错了,人早不在这了!”同事们的声音里带着疲惫与动摇,但朱少科攥紧拳头,语气坚定:“再等等!他一定在!”他一边劝说同事稳住心态,一边紧盯现场每一处动静。终于,上午10时许,嫌疑人的身影出现在车旁,朱少科立即带队上前,成功将其抓获。
本以为案件迎来突破,审讯时却又遇阻碍——嫌疑人拒不承认犯罪事实,现有证据不足以采取强制措施。朱少科没有气馁,转而从嫌疑人的账单入手,逐笔核对、逐条排查,终于从中找到关键线索,联系上了信阳市固始县的受害人。为了第一时间固定证据,他来不及休息,连夜和同事驱车八百里赶往固始县。抵达时已是次日凌晨,他们顾不上疲惫,立即开展取证工作,连续奋战两天两夜,终于收集到完整证据链,成功将嫌疑人依法刑事拘留。
看着嫌疑人被押走的背影,朱少科终于松了口气。连日的疲惫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他更加明白:办案路上的每一次坚持、每一分付出都不会白费,当正义得以伸张,所有的辛苦都化为值得,这份成就感,也让他对守护平安的初心更加坚定。
从校园到基层,从理论到实践,没有轰轰烈烈的大案要案,却有走不完的村路、解不完的邻里纠纷,新警朱少科带着对藏蓝的热爱扎根基层,在这片天地里,他有时穿梭在社区院落,摸清每家每户的情况;有时整理案件材料,不放过任何细节。他把“怕做不好”的忐忑,变成“一定做好”的干劲,用脚步和汗水,在偏远辖区织就了一张温暖的平安网。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