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融资“狂潮”难掩亏损深渊,技术短板困局难破
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地平线机器人(以下简称“地平线”)宛如一艘在狂风巨浪中艰难前行的船只,尽管不断通过高频融资试图稳住航向,却始终难以摆脱“融资补亏”的恶性循环,深陷亏损与竞争的双重泥沼。
自登陆资本市场以来,地平线便开启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融资之旅。去年10月港股上市,募资54.07亿港元;今年6月以先旧后新方式配股融资46.74亿港元;9月26日,又宣布以每股9.99港元的价格向现有股东配售股份,净筹约63.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8.12亿元)。一年内合计募资高达164.2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50.29亿元,如此频繁且大规模的融资,在市场上实属罕见。
然而,资本市场对地平线的融资行为却并不买账。每次融资公告发布后,其股价都如断线风筝般急速下跌。9月26日配售股份公告发布后,地平线股价盘中一度跌超9%,最终报收9.7港元,下跌8.49%,相较前一日市值蒸发超12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13.2亿元)。这无疑给满怀期待的地平线泼了一盆冷水,也让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充满了疑虑。
尽管地平线通过不断融资来“输血”,但其亏损的“黑洞”却越掏越大。天眼查App显示,今年上半年,地平线实现收入约15.67亿元,同比增长67.6%,看似成绩不错。但期内亏损却进一步扩大,从上年同期的50.98亿元提升至52.33亿元,经调整经营亏损同比增长34.9%至11.11亿元。回顾过往,2021-2023年地平线分别亏损20.64亿元、87.2亿元及67.39亿元,三年内累计亏损总额超过了175亿元。即便2024年全年实现盈利,但2025年上半年亏损再度扩大,达52.33亿元,如此惊人的亏损数据,让地平线的财务状况岌岌可危。
连年“增收不增利”的背后,是地平线高额研发投入却难以换来技术突破的尴尬局面。上半年公司研发开支达到2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4.2亿元增长62%,但技术水平与国际芯片巨头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在今年的全球消费电子展(CES)上,英特尔、高通、英伟达等芯片巨头纷纷积极布局汽车领域,未来1-2年内,英伟达、高通即将量产的芯片普遍采用4nm/5nm制程。例如高通在CES 2025展示了基于骁龙数字底盘的多项AI赋能车内体验和ADAS解决方案,其芯片产品以低功耗和高集成度为特点。
而反观地平线,直至8月底,仍停留在7nm阶段。制程工艺的差距使得地平线在高端市场竞争中,难以凭借芯片性能吸引对算力要求极高的高端车型客户,高端市场份额拓展艰难。在高端芯片市场这片广阔的蓝海中,地平线只能“望洋兴叹”,眼睁睁看着竞争对手抢走大块蛋糕。
更为不利的是,在车企自研浪潮的冲击下,地平线的市场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以比亚迪为例,其通过“天神之眼”方案,推出了“地平线芯片+自研算法”的混合模式。这意味着比亚迪在智驾系统上对地平线的依赖逐渐降低,更多是利用地平线芯片的硬件基础,而软件算法层面则自主掌控,从而减少了地平线软件授权等业务收入。
不仅如此,地平线的核心客户理想等也纷纷开始布局自研芯片。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理想汽车自研智驾芯片M100已于今年一季度样片回片,迈过量产前的关键阶段。随后,M100在两周内完成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后续通过了理想研发人员的压力测试,目前已经小批量上样车做道路测试。一旦这些客户自研芯片成功量产,地平线将失去大量重要客户,市场地位岌岌可危。
如今,地平线正陷入“融资-研发-亏损-再融资”的循环困局。若后续无法在技术迭代上实现突破性进展,也未能找到新的客户增长曲线,仅靠外部融资“输血”的地平线,恐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扭转颓势。其未来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犹如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行者,不知何时才能找到通往光明的道路。
在这场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地平线若不能及时调整战略,突破技术瓶颈,改善财务状况,很可能最终被市场无情淘汰,成为资本泡沫下的牺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