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禾味业半年报“爆雷”:二季度净利骤降86%,舆情阴霾下零添加神话难续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10-22 09:40

作者:信乔

审核: 岚山

在调味品行业加速洗牌的2025年上半年,曾凭借“零添加”概念抢占市场先机的千禾味业(603027.SH),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经营寒流。财报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与净利润双位数下滑,二季度业绩更是断崖式下跌,核心品类酱油、食醋销量失速,叠加行业竞争加剧与政策监管收紧,这家以“零添加”为标签的调味品企业,正陷入品牌信任与增长动能的双重危机。

一场镉含量争议引发的业绩雪崩

将时间拉回2025年3月,一场关于“零添加”酱油的检测风波,成为千禾味业业绩急转直下的导火索。彼时,某媒体发布的检测报告称,其送检的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中检出镉含量0.0110mg/kg。尽管千禾味业第一时间回应,称该成分源于大豆原料,且原料符合国家标准、远低于同类食品限值,并强调“千禾0”系列确为零添加产品,不存在概念混淆,但负面舆情已在社交平台迅速发酵。

这场争议的核心,并非在于镉含量是否超标,而在于消费者对“零添加”标签的信任裂痕。在普通消费者眼中,“零添加”意味着绝对的安全与纯净,而检测报告中出现的“镉”字,足以引发对产品品质的质疑。从3月18日到3月28日的10天内,千禾味业的产品销量出现明显下滑,而这种下滑趋势并未随澄清声明消散,反而在二季度进一步扩大。

财报数据印证了舆情的破坏力:一季度尚未完全显现的冲击,在二季度彻底爆发。上半年公司营收13.18亿元,同比下滑17.07%,其中二季度单季营收仅4.87亿元,同比跌幅高达29.86%;归母净利润表现更为惨淡,上半年同比下滑30.81%至1.73亿元,二季度单季净利润更是骤降86.66%,仅剩1275.14万元。千禾味业董事长伍超群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坦言,快消品头部企业受舆情影响后,恢复期通常需要10至12个月,这意味着公司至少要到2026年初,才有望逐步走出此次舆情阴影。

核心品类失速

舆情的冲击之所以对千禾味业影响深远,本质上是因为公司过度依赖“零添加”标签下的核心品类。作为最早在2007年推出“零添加”酱油的企业,千禾味业曾凭借这一先发优势,在2022年海天味业“添加剂风波”后迎来爆发期——2022年、2023年营收分别增长26.55%、31.62%,成为调味品行业的“黑马”。

但随着零添加赛道从蓝海变为红海,千禾味业的先发优势正快速被稀释。一方面,行业龙头海天味业加速补位健康化短板,推出多款零添加产品;另一方面,李锦记等传统品牌也以“配料透明”“天然原料”为卖点切入赛道,消费者的选择日益增多,千禾味业的差异化优势逐渐模糊。这种趋势在2024年已初现端倪,当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4.16%,酱油销量增速放缓至1.27%,食醋销量更是同比下滑9.5%。

2025年上半年,叠加舆情冲击,核心品类的失速态势进一步恶化。上半年酱油收入8.39亿元,同比下滑16.09%,二季度单季跌幅扩大至31.06%;食醋收入1.59亿元,同比下滑21.51%,二季度跌幅高达35.40%。两大支柱品类的同步下滑,直接导致公司整体经营承压,也暴露了产品矩阵单一、抗风险能力薄弱的问题——当“零添加”不再是独家卖点,且遭遇舆情冲击时,公司缺乏其他品类来对冲风险。

毛利率下滑与渠道困境双重夹击

除了内部的品类依赖,千禾味业还面临着外部行业环境与政策监管的双重压力。2025年3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正式发布,明确禁止“零添加”等宣传用语,给予企业两年过渡期至2027年3月。这一政策对以“零添加”为核心宣传点的千禾味业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大挑战。

尽管公司表示将在2025年内完成新包装、新标签、新宣传的调整,9月启动“千禾0”系列包装焕新与新一轮推广,但品牌标签的重塑并非易事。长期以来,消费者对千禾味业的认知与“零添加”深度绑定,一旦宣传口径调整,可能导致品牌辨识度下降,进一步影响销量。而新包装能否扭转市场对品牌的负面印象,仍需时间检验。

与此同时,调味品行业整体已进入“低增速、强分化”阶段,基础品类增长乏力,价格战退潮后,价值竞争与渠道重构成为行业关键词。千禾味业虽试图通过推出高端新品(如松茸生抽、松露生抽、有机生抽)提升毛利率,但效果尚未显现。上半年公司整体毛利率同比微增1个百分点至36.6%,但二季度毛利率却同比下滑2.5个百分点至32.6%。

券商研报指出,二季度毛利率下滑的核心原因在于收入基数下降导致规模效应减弱,同时折旧摊销等刚性支出进一步对冲了原材料价格下行的红利。更值得注意的是,千禾味业的毛利率水平已落后于同行——日辰股份、天味食品、中炬高新、海天味业等企业的毛利率均高于其36.6%的水平,在成本控制与产品溢价能力上,千禾味业已处于行业中下游。

渠道端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为应对业绩下滑,千禾味业在二季度加大经销商拓展力度,净增25家,截至上半年末经销商总数达3307家。但经销商数量的增长并未转化为线下渠道的复苏,上半年线下收入10.99亿元,同比下滑14.06%;线上渠道更是持续收缩,收入1.98亿元,同比下滑29.2%。这意味着,公司不仅面临“卖不动”的问题,还面临“渠道铺不开”的困境,线下经销商积极性不足、线上流量获取成本上升,进一步制约了业绩反弹。

10-12个月恢复期,千禾味业能否破局?

从“零添加”黑马到业绩滑坡,千禾味业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调味品行业转型期的一个缩影。当舆情冲击、品类失速、行业寒冬、政策收紧多重压力叠加,公司面临的不仅是短期的业绩修复,更是长期的战略重构——如何摆脱对单一标签的依赖,构建更丰富的产品矩阵;如何在毛利率落后的情况下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如何在渠道增长乏力时找到新的破局点。

伍超群提到的10-12个月恢复期,为千禾味业的业绩反弹设定了时间窗口。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调味品市场,留给千禾味业的时间并不充裕。9月的新包装焕新能否重塑品牌信任?高端新品能否打开增长空间?渠道拓展能否真正拉动销量?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千禾味业能否在行业洗牌中保住市场地位,重新找回增长动能。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