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成基金会联合笨爸爸工坊在京举办家庭共育与父爱教育议题沙龙
今年10月,以"命运与共:加速妇女全面发展新进程"为主题的全球妇女峰会在北京召开,峰会强调,构建平等包容的社会环境,不仅需要加强对妇女权益的保障与支持,更需要推动男性在家庭责任承担的深度参与。
这一共识与我国当前家庭教育转型的现实需求不谋而合,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与“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一个关键命题日益凸显:长期被定位为"经济支柱"的父亲角色,如何突破传统认知与现实实践的双重壁垒,将父爱从"隐性情感"转化为"显性能力",真正实现与母亲的"同频共振",构建家庭共育新格局?
10月18日,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公益支持下,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与笨爸爸工房联合主办的“解读父爱能力,倡导家庭共育”父爱教育沙龙,正是对这一命题的系统性回应。这场汇聚了多方领域力量的对话,未停留在“呼吁父爱回归”的表层,而是直指问题核心父爱缺位并非个体责任缺失,而是传统认知、社会支持、能力建设的系统性断层;推动家庭共育,需构建让父亲“在场、有心、有力”的生态体系,推动“父职”与“母职”在价值与实践中真正同频。
认知破局:重构父职价值——从“养家者”到“共育合伙人”
本次沙龙不仅是一次思想碰撞,更是一场“行动倡议”。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淑文表示:“父爱不是母爱的补充,而是与母爱共同撑起孩子成长的天空,推动父爱能力建设,需构建支持父亲‘在场’‘有心’‘有力’的生态系统”。
(插图:杨淑文会长讲话、台下嘉宾照片)
公益实践:搭建生态落地的“桥梁”——从女性赋能到家庭共育
“家庭共育支持生态系统”的推进,既需要理念引领的“灯塔”,更需要公益实践的“桥梁”。友成基金会“香橙妈妈”项目的关注点,正逐步从乡村女性经济赋能,延伸至家庭共育这一存在于城市和乡村社区共同的话题。
时间拉回2017年,项目在贵州雷山县启动初期,便面临令人动容的现实:近半数妈妈背着、抱着年幼孩子来参加电商赋能学习。这一幕让我们意识到,乡村女性承受的不仅是经济压力,更是“增收”与“育儿”的双重负担。仅靠技能培训无法破解“父职缺位”与“家庭失衡”的系统难题,女性赋能必须与家庭支持同步推进。
为此,项目从“单一经济赋能”转向“经济赋能+家庭支持+社区激活”的模式,引入家庭教育沙龙与心理辅导,在多个乡村举行家庭教育宣讲及培训,在乡村社区举行亲子艺术嘉年华、乡村运动会等活动。并正式延申出“香橙妈妈港湾计划”项目版块。2023年,这些努力在雷山迎来突破——课堂上第一次出现了全程听完家庭教育课的爸爸以及首位“陪读爸爸”。
这些看似微小却意义深远的转变印证了项目的核心方向:只有当父亲从“家庭旁观者”转变为“育儿合伙人”,妈妈才能真正从“孤军奋战”中解脱,孩子才能在完整的爱中成长,家庭共育的生态才具备扎根的土壤。
(插图:郑瑶老师照片、第一位次参加家庭教育的爸爸中、首位陪读爸爸右)
真实镜像:家庭场景中的矛盾与觉醒——生态构建的微观基础
任何宏观生态的构建,终究要落地于每个家庭的微观场景。而家庭共育生态的生长,不仅需要外部力量的被动灌输,更源于每个家庭内部的觉醒与行动。
沙龙中,来自城乡的两个真实家庭故事,共同描绘出父职参与的现实图景。城市爸爸的许九飞,曾是一名“京津冀通勤族”,高强度工作让他无暇顾及家庭,直到孩子频繁生病的刺痛,他才从《活着》中读懂了陪伴的价值。他毅然转向公益领域,将社工理念融入家庭,父女关系也从传统的“管教”走向了平等的“朋友”关系。
而甘肃宝妈吕春贞的日子,则藏着乡村家庭的无奈:丈夫为生计奔波,折射出父爱在现实挤压下的长期缺位。她尝试用“周末家庭会议”凝聚家庭,却难以弥合父亲“打骂教育”与母亲“温柔引导”的观念鸿沟,更心疼孩子因缺乏保护而失去安全感。
这些看似微小的家庭行动,恰恰是宏观共育生态的“生长根基”:许九飞的职业转型,打破了“工作与家庭对立”的固有认知;吕春贞的“家庭会议”,为乡村家庭的父职回归提供了可复制的微小样本。正是无数这样的家庭觉醒与实践,为支持性家庭教育生态的构建,注入了最鲜活、最持久的生命力。
(插图:左北京律师法学研究会执行秘书长许九飞,右香橙妈妈学员吕春贞讲话照片)
而故事背后,更藏着“父爱缺位”的结构性原因——正如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王洪亮在沙龙中所指出的,推动父爱教育、实现两性共同养育,看似是家庭内部的责任分配,实则深受经济条件、社会结构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而两性共同承担育儿责任的理念,在我国有着深厚根基。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男女平等的探索,到中共三大《妇女问题决议案》,都为和谐家庭教育环境奠定了方向。但现实中,“理念认同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多数家庭认可共同育儿的价值,可实际分工仍有明显差异——母亲多承担生活照料,父亲则侧重品格教育,不同群体中父亲的陪伴时长更是差距显著。
而经济因素,正是拉大这种差距的关键变量。王洪亮先生提到,低收入家庭往往因生存压力,不得不让父亲优先投入“养家”,牺牲陪伴时间;地域与教育背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东中部地区、高学历家庭在共同育儿实践上,往往更为成熟。显然,仅靠家庭自身的调整,难以突破这些结构性困境,更需要社会力量主动介入,从实践路径、资源支持等层面搭建桥梁。
(插图: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王宏亮讲话照片、相关研究数据)
笨爸爸工房:九年深耕父爱教育,让“合格父亲”从“少数”走向“多数”
作为本次沙龙主办方之一,笨爸爸工房以实践破局父爱困境,九年深耕将“会陪伴”从少数父亲的“偶然能力”,变成多数父亲可复制、能掌握的“通用技能”。创始人张旭健老师在沙龙中说:“我们见过太多爸爸想参与育儿却不知从何下手,也听过太多妈妈为‘父爱缺位’焦虑,而笨爸爸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的‘父爱’变成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帮家庭破解这些难题。”
笨爸爸工房从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逐步延伸至县域层面;累计开展亲子木工课、爸爸讲堂等各类活动,服务数万对父子家庭。在实践基础上,项目进一步沉淀出“父爱教育操作系统”——以“爱妈妈、情绪稳定、精神引领”为核心的“父爱三重奏”为价值根基,结合“爸爸讲堂”“亲子木工”等场景化课程设计,系统提升父亲的参与意愿与陪伴能力,实现从“想参与”到“会参与”的有效跨越,将亲子陪伴从单向的“看护”转向双向的“滋养”,从被动的时间消耗升级为高质量的情感连接。父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为了孩子眼中可感可知的欣赏、信任与亲密。
而本次沙龙现场发起了「父爱教育口袋书」,并非偶然的灵感迸发,而是笨爸爸工房九年深耕父爱教育实践的“经验沉淀”。爸爸工房希望通过口袋书,凝练出一套轻量化、易传播的指导手册。用这本“小书本”,传递推动父爱成长的“大能量”,助力更多父亲在育儿路上轻松起步,走得坚定又从容。
(插图:笨爸爸工房创始人张旭健老师讲话、笨爸爸工房发展历程照片)
圆桌共识:从实践样本到系统推动,共建父职支持网络
最后,各方嘉宾围绕“如何推动父亲更多地参与到家庭教育中”展开多维探讨,形成的“政策-空间-传播-资源”多方联动方案。
中国社科院范譞从代际视角指出,应推动父爱教育向青年阶段前置,通过高校通识课程与企业授课,帮助年轻男性在组建家庭前建立对父职的身份认同与认知基础。
中国儿童中心尚修芹强调创设“父亲友好型”互动场景的重要性,认为具身参与的实践活动比单向说教更能激发父职意识。
《社会与公益》杂志白润红则从传播角度提出,应塑造真实可感的“父职榜样”,通过故事化传播提升父爱议题的公共能见度。
北师大公益研究院冯雪建议构建社区层面的父职支持网络,推动形成“父亲带动父亲”的互助机制。
洛阳社工协会郭晓利结合地方实践,提出以社区为单元开展父职教育,推动父职参与从理念倡导走向基层实践。
(插图:圆桌论坛讲话者范譞左上、冯雪右上、尚修芹左下、郭晓利右下)
此外,朴诚乳业父爱配方品牌总监企业代表Eric从品牌传播角度提出创新建议:父爱教育口袋书的传播形式,应适配父亲日常媒介的使用习惯,例如:通过播客、互动任务等形式实现“内容找人”;同时要更要紧跟代际需求,用同龄人语言实现信息的有效触达。
(插图:朴诚乳业-父爱配方品牌总监Eric讲话)
本场论坛最终凝聚共识:推动父职参与不能仅依赖家庭自觉,而需构建涵盖意识启蒙、场景构建、传播引导、社区支持与职场赋能的综合体系,通过理念、场景与资源的有机整合,为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提供从认知到行动的全链路支持,为构建新时代家庭文明提供系统性支撑。同时,在家庭共育这一议题下,既要有妈妈的视角,也要有爸爸的视角,更要有孩子的视角,真正实现“共育”这一目标。
(插图:大合照图片)
沙龙的思想碰撞与实践分享,最终指向更长远的行动——友成基金会与笨爸爸工房的深化合作,正是多方联动推动共育的起点。正如白润红女士在总结中所说:"父爱是可传承的,今天我们推动父亲参与,不仅是为当下的孩子筑家,更是为下一代的家庭幸福打基础。"这一观点也成为全场共识——家庭共育不是短期行动,而是需要代代传递的价值。
这份“代代传递”的价值,恰是家庭共育的深层意义。它不仅关乎个体家庭的幸福,更关乎社会的未来。正如全球妇女峰会所倡导的,“命运与共”的核心,在于每个个体、每个家庭的共同参与;而家庭共育的推进,正是“命运与共”在微观层面的生动实践——让母爱有温度,让父爱有力量,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完整的爱中成长,这便是对“加速妇女全面发展”“构建平等包容社会”最质朴也最深刻的回应。
供稿:笨爸爸工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