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赳赳×余世存 《大学》第一讲: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余世存 原创

2025-10-21 17:45

直播主题:《大学》第一讲: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直播嘉宾:胡赳赳、余世存

《大学》如何来?

《大学》是儒家经典,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到“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 朱熹痛感儒家的学问没有实修的门径,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朱熹把《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拿出来,升格为和《论语》《孟子》一样,是一场重要的文化革命。

如果说《论语》《孟子》是教大家明理的话,而《大学》确定了修行的次第,三个总纲八个条目七个法门。

大学是什么?

大学是大人之学、统治阶层之学(如何治理老百姓),大人如果用心理学解释是大我、超我,当然能到无我之境,就更高尚了。

《周易》中讲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在《庄子·杂篇·天下》,把人的七种人格分别为: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百官、民。如果停留在口腹之欲,是小人,当我们追求精神性,有道德情怀的时候进入君子大人行列。

儒学的学问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确立人和人之间的伦理道德、规则、秩序,最后呈现一套王官之学。

大学之道讲的是什么?

最终追求的是形而上学的德性。

15岁-24岁是古人的大学阶段, 相当于现代高中生到研究生的阶段,学习如何自处,也就是修身的问题,如何和他人共处的问题,这就涉及到管理学(修齐治平)和经济学(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问题。

如何自处?

在明明德,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向日月天地看齐。儒家同样渴望光明,渴望德性。

重要的三个纲要

重要的三个纲要,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个话头去参,能究天人之际。

明德:光明和德性。明明德,发明本心(这个本心不是本有,是本无,正因为本无才可以反射万物)的时候让光明的德性放出光芒。心如明镜,心是空的,只要不蒙尘,可以反射日月的光明、万物本来的样子。当愤怒的时候不再是一个平静的镜子。如佛家说得:“欲使鱼龙知性命,何妨平地起波澜。”当你有私心杂念的时候,你内心的镜子还能明明德吗?当怀才不遇的时候能否安之若素,达天知命,能否区分欲望和志向?

富润屋,德润身,活在别人心中说明德性是够格的,或让人民活在你的心中,这样交相辉映。

抓住微妙的一丝一毫的闪光的瞬间,然后去扩充它。

“德者,得也”,得是自得之意,充实自己的内心。与天地时空做一个无间的链接,大德者通达。德这时候是空而通的。

穆旦诗歌中的德性

听说我老了

(穆旦诗集:晚期作品(1951-1976)[70年代])

我穿着一件破衣衫出门,

这么丑,我看着都觉得好笑,

因为我原有许多好的衣衫

都已让它在岁月里烂掉。

人们对我说:你老了,你老了,

但谁也没有看见赤裸的我,

只有在我深心的旷野中

才高唱出真正的自我之歌。

它唱到,“时间愚弄不了我,

我没有卖给青春,也不卖给老年,

我只不过随时序换一换装,

参加这场化装舞会的表演。

“但我常常和大雁在碧空翱翔,

或者和蛟龙在海里翻腾,

凝神的山峦也时常邀请我

到它那辽阔的静穆里做梦。”

1976年4月

在亲民

后来二程朱熹改为在新民。民在古代是被刺瞎眼睛的战俘或奴隶,《庄子》中提到“不傲无告,不废穷民,苦悯死者,嘉善孺子,而哀妇人”来注亲民也是有道理的。很多人关心宠物做不到关心身边人,关心远方的苦难,不关心身边的苦难。自身缺爱缺能量,是很难做到亲民的。这时候需要做的就是止于至善。

在止于至善

如何改变心理状态,从阴暗的,不能与他人共情的状态下脱离出来,就是去蔽。

德兰修女的故事:我们能做什么促进世界和平?回家和爱您的家庭。

“止”字大有深意,到至善为止;通脚趾的,驻留到这里,停留在这个境界里。

什么是至善?

局部的善不是善,至善是一碗水端平的善,公平正义。斯多葛学派,区分了好处和善的区别。好处是利,善是义。

僧肇因拒绝后秦君主姚兴还俗之命而被处决(公元414年),时年31岁。刑前从容书此血偈,僧肇临刑时极为平静。在刑场上面对刽子手的刑刀无所畏惧。他在最后关头,咬破手指,在地上用血书写下一首偈子。

四大元无主,

五阴本来空。

将头临白刃,

犹似斩春风。

偈中“四大”(地、水、火、风)与“五阴”(色、受、想、行、识)源自其代表作《肇论》的“性空”思想,主张万物缘起无自性,生死本为幻相。

止于至善,能分出大我和小我,同时要防止别人用止于至善被利用。

三纲领间的关系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明明德”可以作为体,“在亲民”为用,“在止于至善”是方法。

知定静安虑得

这是大学的修行次第。知止到定,定到沉浸,沉浸进到安,这个安是清安、安乐、愉悦、身轻如燕。安到虑,虑是去掉所有的杂质、杂念、能够忘我,然后能得,这个得是恢复明德,就像一面没有污染的镜子。

定静安虑是静,得是慧,对应戒定慧中的定慧。

定是外在的定,静是内在的静,需要长时间的定才能到静,否则领会不了智慧的涌现。朱熹提倡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典范。

三个心经

道家的《高上玉皇心印妙经》或《清静经》;佛学的《心经》、儒学的《大学》前面200字,三个心经一起诵读,诵读之后涌现智慧,可以吹散乌云,德润身。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是护身的,呵护身体。佛学的《心经》是护心的,《大学》是处事的,自处与共处。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