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刘红涛22载温情路
正观新闻记者 卢文军 通讯员 贝宁
在河南中牟新区广惠街街道毕虎村,村民们提起刘红涛,总爱喊他“寻亲哥”。这个称呼里,藏着22年里他帮两百余个家庭找回亲人的暖心事。
2025年10月15日,在新疆阿克苏市的“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上,刘红涛作为“助人为乐”类好人上榜,成了中牟第15位“中国好人”——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荣誉,却是他用无数个奔波的日夜,在老百姓心里攒下的口碑。
【一场盛夏偶遇,让他把“帮人回家”当成事儿】
2003年夏天特别热,刘红涛突然听见一阵哭喊声。走近一看,是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攥着衣角哭得直抽气,嘴里反复念叨“要妈妈”。他赶紧蹲下来,从公文包里翻出给自家孩子带的水果糖,剥了糖纸递过去:“乖,不哭啊,叔叔帮你找妈妈。”哄了好一会儿,小女孩才断断续续说出家附近有个大槐树。刘红涛一边抱着孩子在附近打听,一边联系派出所民警,折腾到天黑,终于把孩子送到了焦急万分的妈妈手里。
看着母女俩抱在一起哭,刘红涛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要是这孩子找不回来,一个家不就散了?”从那天起,他就暗下决心,以后再碰到有人找不到家,自己绝不能袖手旁观。这一帮,就是22年。
后来的故事,成了毕虎村村民嘴里的“家常话”:2008年在郑州郑汴路碰到流浪老人,他蹲在路边听老人絮叨俩小时,从“家附近有条河”“村口有棵老榆树”这些零碎线索里,拼出老人是陕西人,最后亲自送老人回家;2018年帮15岁女孩找失散13年的父母,他在县公安局的失踪人口档案里翻了整整一周,还跨省联系了湖北、河南三个市的警方,终于让女孩见到了亲生父母;2020年碰到一个说“来自贵州”的老人,他听着老人的口音不像贵州话,倒有点像湖南湘西的苗语,赶紧把老人的视频发到湖南的寻亲群里,当天晚上就有人联系说“这是我们村走丢的老人”。
2014年,他听说有个“宝贝回家”的公益组织,专门帮失踪孩子找家人,立马就报了名。现在他手机里存着上万张寻亲资料照片,发过的寻亲帖有一千多条,全国十几个省都留下过他的脚印——有时候是坐火车去核实线索,有时候是开车送寻亲人回家,累了就在车站长椅上歇会儿,饿了就啃个馒头,他总说:“多跑一步,人家团圆的希望就大一分。”
【没技术、没经验?他用“笨办法”啃下硬骨头】
刚开始帮人寻亲的时候,刘红涛啥也不懂。没接受过专业培训,不知道怎么找线索;缺技术手段,连个像样的地图都没有。但他有股子“轴劲”——别人说“这事难办”,他偏要试试。
晚上在家翻着看,还把重要的内容抄在小本子上,走哪儿带哪儿。找不到线索的时候,刘红涛就手绘地图,把寻亲人记得的“村口有桥”“家附近有山”这些特征标上去,再一个个村镇打电话问。
2005年冬天特别冷,为了核实陕西汉中的一条线索,刘红涛从早上八点开始打电话,打了38个都被挂了,有人还以为他是骗子,说“你再打我就报警”。他没放弃,后来想到找当地邮局帮忙,跟邮局工作人员聊了半天,才确认了线索里的地址是对的。最后帮老人找到家的时候,老人拉着他的手说:“我以为这辈子都回不来了。”刘红涛说:“每扇门后面都可能藏着希望,多敲一次,就多一次机会。”
最让他难忘的是帮一个孩子寻亲的事。那孩子被拐的时候才4岁,记不清家里的地址,只记得妈妈总唱一首儿歌。刘红涛帮他找了8年——这8年里,他打了上千个电话,跑了十几个城市,被人当成骗子赶过,发的寻亲信息也常常石沉大海。
有一次,孩子跟他打电话,带着哭腔说:“刘伯伯,找不到就算了,你就是我的亲人。”刘红涛听了鼻子一酸,挂了电话就重新梳理线索,最后通过孩子记得的儿歌,联系上了山东的一家媒体,终于找到了孩子的父母。
当孩子扑进妈妈怀里的时候,刘红涛站在旁边,偷偷抹了把眼泪——他说那时候觉得,不管吃多少苦,都值了。
【从“不会打字”到“短视频高手”,他跟着时代找亲人】
刘红涛文化水平不高,刚开始写寻亲信息的时候,200字的内容要写好几个小时,还常有错别字。但他不肯服老,看到年轻人用手机发信息、建群,他也跟着学。
2014年前后,QQ群特别火,把河南、山东、湖北等地的寻亲者拉进来,还琢磨出了“五步信息筛核法”:先听寻亲人的口音辨方言,再问他们记得的家乡菜,接着核实地貌特征,然后聊节日习俗,最后确认亲属之间的称呼。这套办法特别管用。
后来2018年短视频火了,这个“70后”又犯了倔——别人说“你这么大岁数了,学不会剪辑”,他偏要学。那时候他每天下班就往网吧跑,找年轻小伙子请教怎么拍视频、剪片子,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剪辑功能,他要练上几十遍。刚开始做一条3分钟的寻亲视频,要花6个小时,现在10分钟就能搞定。
现在他在抖音上发了6000多条寻亲视频,帮上百人找到了亲人。有人问他:“你这么大岁数了,还学这些新东西干啥?”他说:“时代在变,找亲人的办法也得变,只要能帮人回家,学啥都不晚。”
【不止寻亲:他的公益里,装着对所有人的暖】
在刘红涛看来,公益不是“选做题”,而是“必答题”。除了帮人寻亲,他还做了很多“小事”。
从2000年开始,他就坚持无偿献血,到现在已经献了29次,总共11600毫升——这些血能装满23个500毫升的矿泉水瓶。2016年,他还登记成为了中华骨髓捐献志愿者,他说:“要是能帮别人救命,我啥都愿意。”
2021年郑州下特大暴雨的时候,刘红涛开着自家的农用车,冒着大雨往村里的低洼地带跑,帮村民转移物资、接送老人小孩。有天晚上,他在水里泡了整整8个小时,回到家的时候,衣服都能拧出水来,脚也泡得发白。
他还爱去社区、学校做宣讲,给居民讲寻亲的故事,鼓励大家多帮身边人;给孩子们讲防拐知识,教他们怎么保护自己。有次在学校讲课,一个孩子问他:“刘叔叔,你帮人找家,不觉得累吗?”他笑着说:“看到别人团圆的时候,我比谁都开心,累点不算啥。”
22年里,刘红涛没做过什么“大事”,只是把“帮人回家”这件事,从一场偶然的善举,变成了日复一日的坚持。他不是什么英雄,只是毕虎村一个普通的村干部,一个把“助人为乐”刻进骨子里的普通人。
就像村民们说的:“刘红涛这人,心热,能处。”而这份“心热”,正是中牟新区最动人的正能量——它藏在街头巷尾的奔波里,藏在亲人团聚的眼泪里,更藏在每个像刘红涛一样的“好人”心里,温暖着一座城,也照亮了无数人的回家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