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尚操分享苹果背后的多重意涵

发现陕西 原创

2025-10-21 15:53

王尚操会长作为陕西省民间艺术收藏协会洛川分会的负责人,十五年来始终坚持一个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的举动:每年苹果丰收时节,他都会亲自带着家乡特产——洛川苹果,奔赴西安来到陕西省民间艺术收藏协会分享10月里洛川苹果。
当王会长从精心包装的纸箱中取出色泽红润、果香四溢的苹果,分发给陕西省民间艺术收藏协会工作人员时,现场总会响起一片赞叹声。
这不仅仅是一份来自黄土高原的馈赠,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一种身份的认同,以及对乡土文化的深情告白。
这种持续十五年的坚持,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王尚操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热爱与责任感。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民间艺术保护与推广的文化人,他深知文化传承不能脱离土地与人民的生活实践。而洛川苹果,正是这片土地最鲜活、最具代表性的产物之一。因此,他选择以“苹果为媒”,将农业成果与文化艺术进行有机融合。
在他看来,民间艺术不应只存在于博物馆或展览馆中,它同样可以生长在果园里、流淌在果农的汗水里、体现在一颗颗饱满甘甜的果实之中。通过分享苹果,王会长实际上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土地、劳动与收获的故事,让省城的文化圈层重新认识洛川——这个曾因“洛川会议”而载入党史的小县城,如今正以另一种方式焕发光彩。
更为深刻的是,这一行为背后蕴含着一种“民间外交”的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尚往来”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更是地域之间建立信任与合作的重要桥梁。
王尚操用最朴素的方式践行了这一点:不靠广告宣传,也不依赖政府背书,仅凭一箱箱亲手采摘、精心挑选的苹果,便打开了外界了解洛川的一扇窗。此外,王会长的行为也体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许多地方特色正在被同质化浪潮所吞噬。然而,王尚操却始终坚守本土价值,坚信最地道的东西往往最有力量。他常说:“我们洛川人种的是苹果,传的是精神。”
这句话道出了他行动的本质——不仅是推销产品,更是传播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民风民俗、一种根植于黄土高原的坚韧品格。正是在这种信念支撑下,他的每一次出行都像一次微型的“文化巡展”,把洛川的声音带到更远的地方。“以物载文、以果传情”。
可以说,王尚操不仅是一位组织者,更是一位引领者,他用自己的坚持点燃了一种新型文化交流模式的火种。而这十四年如一日的执着,也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普通人如何通过微小行动影响大局的生动写照。
王尚操会长每年携带苹果前往省城的行为,始终不忘文化根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社会价值与精神传承。可以说,每一颗被送出的苹果,都是洛川形象的“移动名片”,承载着自然禀赋、科技进步、人文情怀与国家战略的多重意涵。而随着“洛川苹果”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并入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其影响力正逐步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舞台。
“洛川人是很好客的。”这是王尚操反复提及的一句话,语气平实却饱含深情。这句话看似朴素无华,实则凝聚了千百年来黄土高原人民的性格特质与文化基因。在陕北地区,“待客如亲”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传统美德。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日常往来,主人家总会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哪怕自己吃得简单,也要让宾客感受到尊重与温暖。
而在洛川,这份好客之心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不再局限于家庭院落内的热情款待,而是升华为一种面向外界的开放姿态与共享精神。
王会长的这句话,既是对儿时记忆的真实还原,也是对当下果农心态的精准概括。他回忆道,小时候每逢秋收,邻里之间总会互相帮忙摘果、装箱、拉运,忙完一家再去下一家,期间少不了端出刚摘下的苹果请大家品尝。
“那时候没有包装,也没有品牌,但那份真诚和喜悦是最纯粹的。”如今,虽然机械化程度提高、销售渠道拓宽,但这种“分享”的传统并未消失,反而通过像王会长这样的文化使者得以延续和放大。更深层次来看,“洛川人是很好客的”这句话折射出的是一种自信与包容并存的地域心理。
王尚操的一句朴实话语,背后连接着历史传统、现实发展与未来愿景。它提醒我们,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人的因素;在打造强势品牌的同时,更要珍视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度与情感。或许,正是这份源自土地的好客之情,才是“洛川苹果”真正打动人心的根本所在。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