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裁空缺两年、净利润三连降,青银理财新帅接下"烫手山芋"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10-21 10:22

监管批文的落地,终于为青银理财长达两年的总裁职位空缺画上句点。青岛银行金融市场部资深干将杜杰的走马上任,本应成为这家城商行系理财子公司稳定发展的新起点,但回溯其五年发展史,高管更迭如同走马灯般的乱象,叠加理财规模持续萎缩、净利润三连降的业绩颓势,让这场新帅上任更添几分"临危受命"的悲壮色彩。在资管行业马太效应愈演愈烈的当下,杜杰能否终结人事动荡的恶性循环,带领青银理财走出规模与利润双杀的困局,成为市场亟待解答的谜题。

五年三任董事长四易总裁 核心管理层深陷"旋转门"

作为北方首家、全国第六家成立的城商行理财子公司,青银理财的起点不可谓不高。2020年9月成立之初,母行青岛银行便派出"黄金搭档"镇守:副行长刘鹏兼任董事长,手握复旦大学本科与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工程硕士学位的"80后"精英王茜出任总裁。彼时,年富力强的管理团队、母行的资源倾斜,让市场对这家新锐理财公司充满期待。成立第二年,青银理财便迎来高光时刻,理财管理规模突破2000亿元大关,净利润达到4.08亿元的峰值,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然而,这份良好开局并未延续太久,核心管理层的稳定性问题很快暴露。2023年11月,青银理财首次出现管理层动荡,刘鹏卸任董事长职务仅保留党委书记身份,王茜升任董事长,副总裁唐建卓开始代行总裁职责。谁也未曾想到,这场看似平稳的交接,竟成为后续人事连环变动的开端。短短三个月后,王茜突然宣布离职,转投规模远小于青银理财的中外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担任总经理,从行业头部城商行系理财公司董事长到中小型合资公司总经理的跨界跳槽,引发业内一片哗然。

王茜的仓促离场让青银理财陷入管理真空,刘鹏不得不重新出山代行董事长职责,而代总裁唐建卓的"转正"之路也充满波折。2024年5月,唐建卓获批担任董事、副总裁并主持工作,但总裁的正式任命始终悬而未决。与此同时,监管密集核准了多名董事、董秘及首席合规官的任职资格,看似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则折射出核心岗位"代管"状态下,企业战略抉择的摇摆不定。在代行总裁职责长达1年9个月后,唐建卓最终未能等到转正通知,于2025年8月传出离职消息,据称或将加盟渤银理财。

至此,成立仅五年的青银理财已历经三任董事长更迭、两任(代)总裁离任,总裁职位累计空缺时间长达两年。这种高管变动频率在理财行业虽非孤例,但对于一家仍处于发展初期的城商行系理财公司而言,无疑是致命打击。核心管理层的频繁变动直接导致战略规划缺乏连贯性,业务推进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员工团队稳定性也受到严重影响,为后续业绩下滑埋下隐患。

规模跌破2000亿净利润三连降 转型之路步履维艰

与人事震荡相伴而生的,是青银理财日益严峻的经营形势。2021年创下1678.04亿元管理规模、4.08亿元净利润的业绩高峰后,这家理财公司便陷入了规模与利润双降的恶性循环。2022年,尽管理财管理规模同比增长近20%至2008.15亿元,成为其规模峰值,但受市场环境变化及监管处罚影响,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已开始下滑。

更值得警惕的是,2022年末青岛银行因"理财产品相互交易调节收益"被监管出具罚单,2023年3月相关责任人再次被监管警告。这一违规操作不禁让市场对青银理财当年实现的"零破净"业绩产生质疑——在2022年"股债双杀"的市场环境下,大批理财公司产品净值跌破1元,青银理财能够独善其身本就令人意外,监管罚单的落地更是让其"零破净"的真实性打上问号。

违规操作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2023年起青银理财的经营状况急转直下。2024年,理财管理规模回落至2000亿元以下,营业收入降至5.5亿元,净利润仅为2.97亿元,较2021年峰值下滑27.2%,创成立以来最低水平。2025年上半年,经营颓势进一步加剧,末理财管理规模仅为1894.8亿元,较2024年末下降4.94%,在31家理财公司中排名第25位,成为少数规模持续下降的机构。同期,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30.98%、14.05%,仅实现2.25亿元、1.59亿元,盈利能力持续弱化。

规模与利润双双下滑的背后,是青银理财在产品布局、渠道拓展与市场竞争中的全面被动。产品结构上,青银理财呈现出严重的"固收依赖症",目前存续的631只产品中,固收类产品高达628只,混合类产品仅3只,权益类产品更是空白,混合类与权益类产品规模合计占比不足0.1%。2025年上半年发行的213只产品全部为固收类,产品结构单一导致其难以抵御利率下行风险,在股市回暖背景下也无法分享权益市场红利,吸引力持续下降。

渠道拓展方面,青银理财虽试图摆脱对母行的依赖,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将行外代销渠道从30家扩充至95家,代销规模占比一度达到45.83%,但渠道数量的快速增长并未带来规模的同步提升,反而因渠道管理与产品适配不足,出现"渠道越宽、规模越降"的尴尬局面。在普益标准的理财能力排名中,青银理财的综合理财能力在城商系机构中从2022年的第5名降至2023-2024年的第8名,市场认可度持续下滑。

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新帅面临三重考验

青银理财的困境,既是自身经营管理问题的集中爆发,也折射出中小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行业转型期的普遍焦虑。随着资管新规全面落地,理财行业进入净值化转型深水区,头部机构凭借母行渠道优势、雄厚的投研实力与品牌影响力,不断抢占市场份额,马太效应日益凸显。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头部理财公司能够以更低成本获取资金、对接更优质资产,形成良性循环,而中小型机构在独立展业能力、系统建设与人才储备上均处于劣势,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

对于新上任的总裁杜杰而言,想要带领青银理财走出困局,需要跨越人事稳定、业务转型与市场竞争三道难关。首先,如何终结核心管理层的"旋转门"现象是首要任务。理财行业对专业人才与管理团队稳定性要求极高,而银行体系传统的薪酬机制与业务模式,与市场化资管行业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人才流动频繁。杜杰作为青岛银行体系内的资深干将,需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市场化激励机制上下功夫,提升核心团队的凝聚力与稳定性,避免战略规划的频繁变动。

其次,业务转型迫在眉睫。过度依赖固收类产品的单一结构,已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与投资者需求多元化的趋势。杜杰需要推动产品体系升级,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提升混合类、权益类产品的占比,增强产品的收益率竞争力。同时,针对行外代销渠道"有量无绩"的问题,需加强渠道精细化管理,根据不同渠道的客户特征优化产品适配度,提升渠道转化效率。

最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自身定位。面对头部机构的挤压,青银理财需依托母行区域优势,深耕本地市场,挖掘中小微企业与个人投资者的差异化需求,打造特色化理财服务。此外,合规经营是底线,需彻底整改此前的违规操作问题,重建市场信任,这也是其实现稳健发展的基础。

成立五年,本应是理财公司步入成熟发展期的关键节点,但青银理财却在人事震荡与业绩下滑中陷入困局。杜杰的上任,为这家命运多舛的理财公司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想要扭转乾坤,绝非易事。未来,青银理财能否终结"将帅走马灯"的乱象,摆脱规模与利润双降的困境,不仅关乎其自身的生存发展,也为中小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转型之路提供了重要参考。市场正拭目以待,这位青岛银行老将能否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