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变“敛财工具”?小赢卡贷高息模式触碰监管红线


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中,“普惠金融”本应是技术赋能下的行业初心,但部分平台却借科技外衣行高息敛财之实。近期,多款投诉平台密集出现针对“小赢卡贷”的投诉,借款人直指其通过担保费、服务费等多重隐形收费,将实际年化利率推至35.98%的监管红线边缘,与华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模式更让这一争议雪上加霜。一边是母公司小赢科技连续六个季度营收增长、净利润飙升的亮眼业绩,一边是无数借款人被高额利息与暴力催收裹挟的困境,这场看似繁荣的金融游戏背后,藏着怎样的行业隐忧?
近36%年化利率曝光:4.2万借款一年利息超8千
“以为是低息贷款,没想到是高利贷陷阱。”借款人张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他通过小赢卡贷申请了42000元贷款,分12期偿还,每期需还款4183.4元,12期总还款额达50200.8元,总利息及各类费用合计8200.77元。经计算,这笔贷款的实际年化利率高达35.98%,距离36%的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仅一步之遥。即便张先生选择提前结清贷款,这笔高额费用也未减免,平台以“已产生的服务成本”为由拒绝退还。
在黑猫投诉、消费保等平台,类似的投诉帖累计已达数千条。多位借款人晒出的还款明细显示,小赢卡贷的实际年化利率普遍在30%以上,部分借款产品甚至精准卡在35.98%。裁判文书网公布的(2025)津0104民初152号案件显示,2021年12月,借款人与深圳市小赢小额贷款公司签订的10000元借款协议中,明确约定年利率为35.98%。法院在审理中认定,该利率标准过高,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仅支持不超过年利率24%的利息诉求,对超出部分予以驳回。
值得注意的是,小赢卡贷的高利率模式并非孤立存在。其与华夏银行、杭银消金等持牌金融机构的合作,让不少借款人误以为是银行正规贷款产品而放松警惕。借款人李女士表示:“借款页面突出显示‘华夏银行资金存管’,宣传语写着‘银行级风控,低息便捷’,没想到实际利率比银行信用贷高出数倍。”这种“银行背书+高息收费”的组合,成为平台吸引用户的重要手段。
收费“魔术”:多项隐形费用撑起高利率
35.98%的年化利率背后,是小赢卡贷一套复杂的收费体系。借款人普遍反映,平台在利息之外,通过“担保费”“评估咨询费”“服务费”等多个名目变相增收,这些费用往往被拆分在不同合同中,借款人在一键签署的过程中难以察觉。
借款人王先生累计在小赢卡贷申请了多笔共计235000元的借款,还款明细显示,其支付的担保费及服务费合计高达3万元,占借款总额的12.7%。“所谓的担保费,既没有明确的担保方信息,也没有告知担保责任范围,更像是强制收取的‘利息附加费’。”王先生质疑道。更令人费解的是“评估咨询费”的收取,借款人赵女士2022年借款时被强制扣除940元评估咨询费,她表示:“我个人征信良好,从未收到过平台提供的任何评估报告或咨询服务,这笔费用完全是无中生有。”
这些隐形费用的收取过程极具隐蔽性。多位借款人表示,在借款申请流程中,平台将借款合同、担保协议、服务协议等多个文件打包为“一键签署”选项,既没有对关键收费条款进行加粗提示,也没有设置单独确认环节。用户在急于用钱的情况下,往往未仔细阅读合同内容便完成签署,直到还款时才发现实际还款金额远高于预期。
将这些隐形费用全部计入后,借款人的实际借款成本大幅攀升。一位自2020年起在小赢卡贷申请13笔借款的用户算了一笔账:已结清的12笔借款总额33.3万元,平台显示支付的“利息”为70684.21元,其中包含担保费32417.79元、评估咨询服务费15137.53元,真正的名义利息仅约23129元。经核算,其实际年化利率达到35.58%,而2020年至2023年间,法定的民间借贷利率保护上限(一年期LPR的四倍)仅在14.6%至15.4%之间,小赢卡贷的实际利率已超出法定上限一倍以上。
宣传与现实割裂:“透明合规”背后的暴力催收
一边是对高利率、隐形收费的密集投诉,一边是小赢卡贷在官方宣传中打造的“合规透明”形象。公司通稿中明确承诺“全程透明化操作,用户可随时通过APP查询贷款进度、利息计算、还款计划等细节,杜绝隐形收费和套路贷”,还声称坚持“三不原则”:不捆绑销售、不设置隐形条款、不滥用格式合同。
然而,这些宣传承诺与借款人的实际体验形成鲜明反差。借款人陈女士表示,借款前APP仅显示每期还款金额,未明确拆分利息与各类费用,直到还款时才在明细中发现担保费等收费项目,此时已无法更改借款协议。另一位借款人尝试联系客服咨询费用构成,却被以“合同已签署,费用无法调整”为由拒绝沟通。
更让借款人难以接受的是平台的暴力催收行为。即便借款人主动与客服协商还款方案,仍难逃骚扰恐吓。借款人刘先生反映:“我与客服沟通后承诺每月15号尽力还款,客服表示会后续跟进,但第二天就收到了催收短信,内容包含‘再不还款将联系亲友’‘涉嫌恶意拖欠’等恐吓话语,甚至有催收人员凌晨打电话骚扰。”类似的暴力催收投诉在平台上屡见不鲜,部分借款人还遭遇了通讯录被爆、工作单位被骚扰等侵权行为,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小赢卡贷宣称秉持“金融为民、消保先行”理念,推出“反诈骗专栏”“守信专栏”,并构建“人工+AI”智能客服体系,7×24小时提供服务。但实际情况是,借款人的投诉往往石沉大海,客服要么推诿塞责,要么给出格式化回复,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多位借款人表示,尝试通过平台投诉渠道反馈问题,始终未收到有效处理结果,最终只能向监管部门或投诉平台求助。
法律边界模糊:高息模式面临监管与司法双重挑战
小赢卡贷的高利率与隐形收费模式,正面临法律与监管的双重考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金融借款合同的最高利率标准为年利率24%,超过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在多起相关诉讼中,法院均支持了年利率24%的标准,对小赢卡贷主张的35.98%利率及额外收费予以驳回。
此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5年9号文第六条明确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服务费等形式变相提高费率。”小赢卡贷通过担保费、评估咨询费等名目变相抬高实际利率的行为,已涉嫌违反该监管规定。业内人士指出,金融科技平台的收费应遵循“明码标价、自愿公平”原则,将各类费用拆分收取并隐瞒实际利率,本质上是规避监管的“套路贷”行为。
尽管面临诸多法律与监管风险,小赢卡贷的母公司小赢科技却交出了亮眼的业绩答卷。2024年,小赢科技营业收入达58.72亿元,同比增长22%,连续第六个季度实现营收正增长;净利润同比增长29.8%至15.399亿元,活跃借款人总数从2023年的449万人增至523万人。在业绩增长的背后,是无数借款人的沉重负担。有业内人士测算,小赢科技的高利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利率与隐形收费,其盈利能力与借款人的投诉量呈现正相关关系。
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通过技术创新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提升服务效率,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而小赢卡贷却将技术作为包装高息收费的工具,通过复杂的收费体系与隐蔽的营销手段,将借款人引入高利率陷阱,这不仅违背了普惠金融的初心,也触碰了法律与监管的红线。随着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此类高息“套路贷”模式终将难以为继。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申请网络贷款时应保持谨慎,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明确各项费用构成与实际利率,避免被“低息便捷”的宣传语误导。若遭遇高利率、隐形收费或暴力催收等侵权行为,应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于金融科技平台而言,唯有坚守合规经营底线,真正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再亮眼的业绩也只是空中楼阁,最终难逃被市场与监管淘汰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