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瑞医疗港股募资悬疑:不缺钱却“补血”,全球Top10目标恐成画饼
作者:信乔
审核: 岚山
在港股市场回暖的喧嚣中,市值近2800亿元的迈瑞医疗突然抛出H股发行计划,试图在告别纽交所十年后搭建新的国际化资本平台。这场被公司定义为“坚定施行国际化战略”的资本运作,剥开光鲜的外壳,却难掩其业绩承压下的焦虑、战略目标与现实间的鸿沟,以及“不缺钱却募资”的逻辑悖论。
从业绩表现来看,迈瑞医疗正经历上市以来最严峻的“增长寒冬”。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18.45%、32.96%,国内市场业绩跌幅更是超过30%,这与同期A股大盘的强势走牛形成刺眼反差——在大盘一路向上的阶段,迈瑞医疗股价累计下跌逾8%,投资者信心受挫可见一斑。尽管公司IR团队乐观预测“2025年第三季度将迎来业绩拐点”,称国际市场增长将提速、国内市场会逐步改善,但这种预期缺乏坚实的数据支撑。毕竟国内医疗设备招标从复苏到收入确认的周期已显著拉长,国际市场虽占营收超50%,却面临全球供应链波动与地缘政治风险,所谓“拐点”更像是为赴港上市营造的乐观氛围。
更值得警惕的是,迈瑞医疗此次募资背后存在明显的“资金冗余”矛盾。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账面上货币资金达169.67亿元,加上1.22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占总资产近三成,而资产负债率仅25.10%,流动比率2.56,财务状况堪称健康。在并不“缺钱”的情况下,公司仍执意赴港融资,其宣称的“推进国际化战略、加大研发投入”理由显得牵强。要知道,迈瑞医疗此前两场境外收购——42亿元收购海肽生物、8.3亿元收购DiaSy,均是通过香港子公司以现金完成,并未依赖股权融资。如今突然启动H股发行,更像是在业绩下滑期寻求资本“输血”以维持市值,而非真正急需资金支撑业务发展。
若深入探究其“2030年跻身全球医疗器械Top10”的战略目标,不难发现迈瑞医疗正陷入“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困境。目前,公司2024年总营收仅367.26亿元,约为全球第十名波士顿科学(1033亿元)的三分之一;国际营收占比刚突破50%,距离“长期七成”的目标尚有不小差距。要实现Top10的目标,公司总营收需突破千亿元,国际收入至少达到七百亿元,这意味着未来五年营收复合增长率需保持在极高水平。但从当前发展节奏来看,迈瑞医疗的国际化进程已显疲态。尽管公司在海外布局了14个生产基地、12大研发中心,拥有64家境外子公司,但九成以上的海外员工为本地员工,文化融合与管理协同难度不小,且自主研发投入的转化效率尚未有明显突破,仅靠“内生+外延”的传统模式,很难支撑如此激进的增长目标。
更关键的是,迈瑞医疗的“资本全球化”进程严重滞后于“业务全球化”,此次赴港上市或许是一次迟到的补课,但时机选择与战略协同性却存疑。自2018年A股上市以来,公司仅进行过IPO一轮股权融资,资本运作能力薄弱。港股市场虽能提供国际化融资渠道,但当前市场对医疗板块的估值分化明显,并非所有龙头企业都能获得溢价。此前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A股龙头赴港上市的案例中,部分企业面临估值倒挂、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迈瑞医疗在业绩下滑期冲刺港股,能否获得理想估值仍是未知数,若最终募资规模不及预期或估值低于A股,反而可能引发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质疑,加剧股价波动。
此外,迈瑞医疗的并购策略也暗藏风险。公司IR团队称“并购作为自主研发的补充,着眼于主营业务补强”,但从过往案例来看,其并购规模与整合效果并未达到预期。若未来依赖港股募资进行海外并购,可能面临标的选择失误、整合成本超支等问题。要知道,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并购竞争激烈,优质标的溢价较高,以迈瑞医疗目前的资本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很难与波士顿科学、美敦力等行业巨头争夺核心资产,最终可能陷入“为并购而并购”的误区,浪费募集资金。
对于投资者而言,迈瑞医疗赴港上市的背后,更需警惕其“重资本运作、轻业务实质”的倾向。公司一边宣称“提升全球市场份额机遇期”,一边却在业绩下滑时急于通过上市融资;一边强调“自主研发为主”,一边却未披露具体的研发投入增长计划。这种矛盾的信号,让市场对其战略执行力产生怀疑。若迈瑞医疗不能在赴港上市后快速兑现业绩承诺,不能将募集资金有效转化为营收增长与技术突破,那么这场国际化资本运作,最终可能沦为一场缓解短期焦虑的“资本游戏”,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也拖累其长期战略的推进。
在全球医疗产业深刻变革的当下,迈瑞医疗需要的不是急功近利的资本运作,而是沉下心来夯实研发实力、优化海外业务布局、提升市场竞争力。赴港上市或许能为其带来短期的资本助力,但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突破,还需摆脱“市值依赖症”,用实打实的业绩增长与技术创新赢得市场认可。否则,再华丽的资本故事,也掩盖不了业务发展的短板,千亿市值的龙头光环,亦可能在战略迷思中逐渐黯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