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情深 以格促治】货场路社区的8个“身边变化”
深入推进高效能治理
一“网”情深 以“格”促治
党建引领织就一张“幸福网”
货场路社区的8个“身边变化”
“以前楼道灯坏了,得等上好几天。现在在‘小院议事厅’提一句,第二天就修好了。”家住巩义市新华路街道货场路社区的张阿姨,指着楼院里新装的感应灯说。这个曾经“老旧楼院多、下岗职工多、老年人多”的社区,一度面临公共空间不足、服务响应慢等难题。如今,社区以党建为引领,织密“网格治理网”,通过“六米廊”“梧桐树益乐苑”“生活百味集市”“小院议事厅”等8个空间焕新与服务升级项目,构建“一廊一苑一楼一栏一厅”高效能基层治理新范式,悄悄改变着居民的日常,“幸福感”在家门口悄然生长。
六米廊:老墙“开口讲故事”
走进货场路社区的“六米廊”,青砖墙配上老算盘、煤油灯等旧物装饰,墙绘讲述着历史故事,原本不起眼的楼道转角,成了居民最爱停留的“文化小站”。这块仅六米长的空间,是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的“微样本”——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发现,老人缺活动场地,年轻人也想有个交流角落。社区随即联动合伙人,把闲置角落改造成一个融合“文化”与“服务”的温馨长廊。
每天清晨,科普宣传栏前总有老人驻足,网格员小丁拿着喇叭讲解防诈骗;午饭前,“餐前微课堂”开课,志愿者讲解高血压护理、养老政策;每周三下午,“银发讲师团”的宋大爷还会手把手教老人用手机挂号、缴费。“以前挂号排队半天,现在家里点点屏幕就行,这课比儿女教得还明白。”72岁的苏阿姨感慨。如今的“六米廊”,不仅是文化墙,更是网格服务的“延伸点”——网格员在这收集民意,志愿者在这提供帮助,老墙缝里飘出的不只是书香,更是人情味。
宜居楼院:从“乱糟糟”到“暖融融”
“以前院子坑洼不平,杂物乱堆,乱糟糟的,现在铺了新砖,还建了小花园。”提起楼院变化,居民李师傅连连称赞。货场路社区把每个楼院作为一个网格单元,引入合伙人参与改造——有的添了休闲长椅,有的规划了停车区,有的建起“邻里小菜园”,每个院子都拥有自己的“个性”。
更温暖的是“幸福家园·熟人帮帮团”。每周四网格日,志愿者带着缝纫机、理发工具走进楼院;每月26日邻里日,大家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办运动会。原本点头之交的邻居渐渐成了朋友。“上次孩子没人接,邻居王姐主动帮忙,现在我们常一块儿买菜。”居民赵女士说。通过网格化推动居民自治,每个楼院都有楼长、网格员、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从清理杂物到调解矛盾,从照顾老人到帮忙接娃,“远亲不如近邻”在这里不是口号,而是日常。
孵化基地:覆盖全龄的“活力空间”
“孩子放学直接送来托管班,写作业、做手工都有人管,我们双职工安心多了。”居民陈女士的话,代表了很多家长的心声。货场路社区的“梧桐树”孵化基地,原本是一处空置楼层,如今被打造成覆盖全龄的“活力空间”——一楼托管孩子,二楼培训技能,三楼发展兴趣,成了社区服务的“心脏”。
针对不同人群,孵化基地提供精准服务:孩子有研学、手工课,解决“四点半难题”;下岗职工和青年可参加保健、家政、电商直播等培训,去年以来已办50多场,帮助20多人就业;老人可以加入古筝、太极、舞蹈队;连“找对象”这事,社区也惦记着——专门成立“红娘团”,已成功撮合8对。“我下岗后开始挺迷茫,后来参加电商培训开了网店,月入几千块,还加入了舞蹈队,日子有奔头了。”居民孙女士说。网格精准对接需求,让闲置空间变成每个人的“加油站”。
生活百味集市:多位一体的“便民枢纽”
“以前买米买油得跑老远,现在下楼就能买到,价格还实惠。”在货场路社区的“生活百味集市”,张奶奶提着刚买的蔬菜满意而归。这里原是个临时摊点,社区通过网格调研发现居民买菜难、购物远,便联手合伙人升级改造,如今已成集购物、就餐、就业、议事于一体的“便民枢纽”。
集市的社区食堂是老人的“暖心灶”——按年龄提供价格不等的优惠餐,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区食堂还可送餐上门;旁边商铺卖的米面油、蔬果小吃,价格比市场低5%~10%,兼顾便利与实惠。更贴心的是,“乐业小站”每天更新招聘信息,“民声直播间”带居民“入企探岗”,去年帮助15名下岗职工再就业。“我在这儿找了份理货的活儿,顾家、挣钱两不误。”居民袁师傅说。
社区食堂:吃出“家”的味道
“饭菜软和,适合老年人,还能和老邻居边吃边聊,比一个人在家热闹多了。”每天中午,货场路社区的“美食美客创享营社区食堂”里座无虚席,老人聚在一起吃饭说笑,其乐融融。这里不仅解决了“吃饭难”,更成了网格服务中的“温情驿站”。
食堂实行“梯度优惠”,不方便出门的,网格员和志愿者还可以送餐到家。除了供餐,食堂也是“民情收集点”——每周二上午,社区工作人员会来和居民边吃边聊,听建议、解难题;逢年过节,还组织包饺子、做月饼等活动,让老人感受团聚的温暖。“去年端午,我跟大伙儿一块包粽子、做香包,心里特别暖。”83岁的周奶奶说。小小食堂,从“做饭点”延伸为“服务点”,一碗热饭,暖的是胃,更是心。
梧桐树益乐苑:废弃空地变身“全龄乐园”
“以前想下棋没地方,跳舞也没场地,现在益乐苑什么都有,天天都想来。”退休的老杨是“梧桐树益乐苑”的常客。这片曾经的废弃空地,如今被分成“动静”两区——静可书画、动可乒乓,还有舞蹈厅和绿植点缀,成了居民放松的“快乐星球”。
清晨,乒乓球台前已有居民在切磋;上午,书画室里墨香四溢;下午,舞蹈厅音乐欢快;傍晚,老人坐在石凳上闲聊,孩子在旁嬉戏。社区还依托这里办活动:春节演出、端午包粽、中秋猜谜、国庆运动会……去年以来办了十几场,参与超2000人次。“我参加了书法班,字越写越好看,还交到了一帮朋友。”居民张先生说。通过网格规划,这块“被遗忘的角落”重生为男女老少都爱的休闲地。
公益广场:双功能的“爱心地标”
货场路社区还有个“幸福来了公益广场”。在这里,李阿姨和伙伴们正在切磋太极养生技巧,另一边,志愿者正免费为居民量血压。这块曾经的闲置地,经社区整合资源,变身“公益+休闲”双功能的爱心地标。
每周六上午,“公益大集”准时开张:医生义诊、律师咨询、理发师义剪,还有企业捐物资;每月初举办“慈善捐赠”,居民可捐旧衣、书籍,帮助困难家庭,还能累积“爱心积分”换生活用品。“我捐过旧衣服,换了洗衣粉,既献爱心又实惠。”赵师傅说。广场也成了社区文化的“大舞台”,元宵猜灯谜、重阳敬老、国庆汇演都在此举办。“每回活动都特热闹,社区就像个大家庭。”居民王女士感叹。公益广场,让爱心在网格中流动,让温暖在邻里间传递。
小院议事厅:“旁观者”变“主事人”
“以前有话不知道上哪儿说,现在小院议事厅里,大小事都能摆上桌。”刘大爷对社区的“晨巡午议”机制赞不绝口。货场路社区的“小院议事厅”,是网格治理的“核心引擎”——网格员、晨巡午议队员、居民、合伙人、社区工作人员围坐一堂,共商楼院改造、服务优化和邻里纠纷事,居民真正成了社区的“当家人”。
议事厅实行“晨巡找题、午议解题”:网格员早上收集问题,中午集中讨论,小事立即办,大事定方案。去年共解决30多件事:有楼院反映充电难,很快装上了智能充电桩;有人提议物业不作为,就引进了信托制物业合伙人;邻里噪声纠纷,经调解双方握手言和。“我们楼院装智能门禁意见不一,在议事厅谈了三次,最终达成一致,现在居民出行方便又安全。”居民陈女士说。
小院议事厅里还设有一面“幸福碎碎念”,居民可随时留言提建议,网格员每周汇总并公示处理结果。“之前有人说地滑,第二天就铺了防滑垫,这效率没得说。”王阿姨夸道。小院议事厅,让“居民的事居民定”,网格治理在一次次民主协商中提质增效。
从“六米廊”飘出的书香,到“小院议事厅”的协商之声;从社区食堂的一碗热饭,到公益广场的爱心流动——货场路社区以党建引领,以网格为基,以说事、议事、办事、评事为线,“织”就了一张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网。8个“身边变化”串起的,是居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老旧楼院美了、公共空间活了、邻里关系暖了、居民脸上的笑容也更甜了。
未来,货场路社区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网格化服务,紧盯“一老一小一青壮”需求,推动更多空间焕新与治理创新,让“幸福家园”的图景越来越清晰,为基层治理写下一份温暖的“社区答案”。
本报记者 谢庆 通讯员 曹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