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南宁“生态底色、开放底气、民生温度”的幸福之道
当青秀山的晨雾漫过邕江水面,当地铁5号线的列车穿梭于繁花之间,当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客商在会展中心畅谈合作——这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中国绿城”,正以897.19万常住人口的活力、94%以上的空气质量优良率、“南宁渠道”的国际影响力,书写着2024年的幸福答卷。从“南疆安宁”的古意到“面向东盟”的新篇,南宁正用开放与生态的双轮驱动,诠释首府城市的幸福密码。
开放破局:“南宁渠道”架起东盟合作“黄金桥”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作为距离东盟国家最近的省会城市,南宁的幸福底色里,始终透着开放的底气。2024年,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平台优势,“南宁渠道”持续升级——6个东盟国家在此设立总领事馆,27个国际友好城市搭建起交流网络,新能源、电子信息等跨境产业链加速融合,让“买东盟、卖东盟”成为日常。
平陆运河的建设更让这份开放迎来质变。这条全长135公里的“黄金水道”,从南宁横州市出发直抵北部湾,建成后将使西南地区出海航程缩短560公里以上。“以前从南宁发货到东盟,要先运到广州港,运河开通后直接走北部湾,成本能降三成!”某物流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南宁“向海经济”的新机遇。如今,南宁已成为华南、西南与东盟经济圈的交汇点,开放的红利正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活力、市民就业的机遇。
生态赋能:“绿城蓝”绘就宜居幸福图景
“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放”,古人笔下的南宁,如今有了更生动的注脚。近五年,南宁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4%以上,“南宁蓝”成为刷爆朋友圈的城市名片;98家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星罗棋布,青秀山的荫、大明山的雾、邕江的水,共同勾勒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模样。
这份生态红利早已融入生活细节:海绵城市建设让雨天“看海”成为历史,老旧小区改造后“推窗见绿”;街头的三角梅与芒果树相映成趣,骑行绿道串联起城市的每一处诗意。“以前周末只能去商场,现在沿着邕江步道走一圈,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看风景,太舒服了!”家住西乡塘区的市民李女士的话,道出了南宁人的生态幸福感。从“绿城”到“公园城市”,南宁正用绿色发展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
产业提质:“邕字号”撑起民生幸福根基
幸福的城市,离不开坚实的产业支撑。2024年,南宁聚焦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崛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高新区,化工新材料项目加速建设,现代金融、数字经济等服务业迈向高端;乡村振兴战场上,“邕字号”品牌大放异彩——沃柑、茉莉花、火龙果产业规模全国第一,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交通的升级更让产业与民生同频共振:5条地铁线织就“跨江连城”的交通网,老口航运枢纽、南宁至贵港Ⅱ级航道打通“江”的活力,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让“货物快进快出”。“以前从武鸣区到青秀区要1个多小时,现在坐地铁2号线转1号线,40分钟就到了!”通勤族王先生的体验,正是南宁“产城融合”的生动缩影。产业的活力、交通的便捷,共同构筑起南宁人“家门口就业、便捷化生活”的幸福底气。
结语:幸福是“绿城”的永恒底色
“城,所以盛民也。”从东晋晋兴郡的建制,到如今面向东盟的国际化大都市,南宁的幸福故事,藏在“南宁渠道”的开放里,躲在“绿城蓝”的生态里,写在“邕字号”的产业里,更融在897万市民的日常里。正如邕江流水奔涌不息,这座城市正以开放为笔、生态为墨,继续书写着“南疆安宁”到“东盟枢纽”的幸福新篇——这里,既是逐梦的热土,更是宜居的家园。
作者:李 望
供稿:华夏之音(北京)国际传媒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