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亿兴业基金再迎董事长变更,权益短板何时能解?
今年真的可谓是公募高管变更的大年!10月17日,随着一纸公告发出,又一家公募宣告迎来新的董事长人选。公告显示,兴业基金原董事长叶文煌因年龄原因已于10月16日离任,董事长一职由刘宗治接任。
履历上,离任的叶文煌曾任兴业银行深圳分行副行长、成都分行副行长、总行资产托管部副总经理、总经理,于2023年4月17日接任,至今刚好两年半时间。有趣的是,在查看过往公告时小编发现,叶文煌的前任官恒秋也是因年龄原因退休,不知道兴业银行是否把兴业基金当成了养老院,作为高管退休前的最后一站。
新任董事长刘宗治来看,相对年轻了很多,今年刚满51岁。从这点来看,兴业基金的未来几年应该会相对较为安稳,至少不会因为年龄到了再发生董事长变更事件。履历上,刘宗治同样为股东直接委派,曾任兴业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助理,兴业银行总行企业金融总部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风险总监,兴业银行总行投行与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总经理。
回顾完履历,接下来,让我们谈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即与今年的前几次发生高管变更的公募一样,虽兴业基金在前任董事长手中实现了不小的发展,但目前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新任董事长来解决。
一则是频繁的高管变更。自下半年以来,兴业基金似乎启动了新一轮的高管调整。今年7月,兴业基金原督察长张玲菡转任副总经理,原副总经理张顺国则转任督察长;今年9月,蒲延杰出任兴业基金总经理助理。而对于频繁高管变更的影响,此前我们就已经回顾过,包含对团队稳定性、决策连贯性等方面或将产生影响,或引发投资者对公司内部管理的担忧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二则是众多银行系公募所面临的权益短板问题。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兴业基金4470.46亿元的公募管理规模中,债基和货基分别占比达54.26%和38.91%,其余基金占比不足7%,呈现出严重的“强固收、弱权益”特征。
与此同时,查阅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叶文煌的任期内,债基和货基的比例是在不断攀升的。截至上半年末,分别较2022年1季度上任初增长了89.74%和65.32%。而股基和混基则分别下滑了43.41%和47.27%。这种结构,不仅与日渐多元化发展的基金行业、居民财富向权益资产转移的行业背景背道而驰,也与监管提出的大力发展权益基金并不相符。
三则是业绩上的压力。这点,其实可以说是叶文煌前任官恒秋所留下的祸根。官恒秋任期最后一年(2022年),兴业基金净利润为3.83亿元,较前一年暴跌了约22%。而随着叶文煌的上任,该数字不断上行,2023年实现净利润4.01亿元,2024年实现净利润4.26亿元,但却始终未能达到2021年巅峰时期的4.91亿。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监管部门持续推动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兴业基金后续的业绩增长或面临压力。今年9月,监管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有业内人士解读,在当前债基低收益环境下,该规定的出台将进一步压缩短期投资者的实际持有收益,冲击短期投资者投资偏好,引起部分债基品种缩量。而兴业基金以债基为主的产品结构,无疑是受影响的重点对象。
最后来闲聊一下,相信有很多朋友在看见兴业基金高管变更的第一反应,可能是6月份不是有兴字头公司已经换过了,怎么又换。而真相其实是,6月份换董事长的为兴证全球基金,并非一家公司。不过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曾使用过兴业基金这个公司名称。
从历史上看,兴证全球基金的控股股东兴业证券前身为兴业基金股东兴业银行的证券业务部,不过后期进行了脱钩。因此,这两家名称相似的公司,分别成立于2003年和2013年的公司,其实算得上是同宗同源。
不过从发展现状来看,却并不一样。虽兴证全球基金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截至二季度末公募管理规模7027.31亿元,远超兴业基金;另外凭借仅仅2500亿元的规模优势,兴证全球基金却实现了兴业基金3倍多的净利润,真可谓是同宗不同命,不知道是兴业基金领导无方,还是股东给的支持不够。
以上,在新新董事长上任后,能否改变现状,应对挑战,带领兴业基金实现新的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